![]() |
整個城市都是你家,Family Always Open! |
最近統一獅拿到了上半季冠軍,冷蛋在便利商店看到了相關優惠,讓我想起之前奧運台灣隊表現亮眼,拿下金牌後商家群組也是立刻貼出一堆折扣訊息,看起來似乎很誘人。
但常光顧便利商店的朋友應該也會發現,他們一年到頭都在「打折」。
不只是各式各樣的折扣理由層出不窮,折扣方法也是花招百出,什麼「第二件六折」、「第三件 10 元」、「買三送一」、「集滿 XX 點送」、「買兩件抽折扣最低 1 元」...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我們真的撿到便宜了嗎?或者這些都是讓人多花錢的商業手法?
這篇文章來閒聊便利商店消費,想想怎樣利用比較划算。
省時與便利性
其實不用冷蛋說,大家也知道便利商店的消費常常比超市、量販店貴,但實在是很「便利」,這就是他被稱作「便利」商店、而不是「便宜」商店的原因。
上班趕打卡,經過小 7、全家順手抓個麵包加一杯咖啡;加班到深夜,餐廳都關了,隨便吃個加熱便當;臨時需要影印、缺一條充電線,便利商店就在轉角 24 小時營業。
身處台灣,便利商店無疑省下我們很多時間,提供各種方便的服務,而且還不斷擴充新業務,從這個角度來看,消費時只需多付一點錢實在很划算。
當然有一些比較進階的議題可以思考,像是「長期用比較高的價格消費的代價」、「習慣在超商購物的影響」等等,這是接下來我想繼續討論的。
不過身在台灣哪有不進超商購物的呢?尤其對節奏緊湊的現代人,便利商店有時真是有夠方便,至少在這裡我要老實地給出讚賞。
偶爾撿便宜,長期多花錢
「超商這麼方便,代價就是一定比較貴」其實這句話也不是一定正確。
由於連鎖超商已經大到產生規模經濟的效用,有時候反而能壓低成本,再搭配為了吸引客人持續消費,偶爾會有一些比較划算的促銷活動。
像是最近統一獅冠軍的優惠,冷蛋在買早餐的時候剛好看到想要的選項,平常有在記帳的我發現這次折扣幅度真的有比平常多一些,算是剛好撿到便宜。
但商家也不是隨時都在做功德,商品要如何定價與促銷都是經過專家精算的,平常都會定比較高的原價,讓我們的心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
前面也提到,超商隨時都在找各種藉口「打折」,但這些「優惠價」其實是相對於高定價的結果,讓消費者覺得划算,其實仔細與其他通路比較可能根本沒有省到。
再搭配其他設計好的促銷手段,例如「獨家聯名」、「期間限定」等活動,更讓人覺得害怕錯過好康,就算價格稍高也沒關係,「反正就這次而已」。
還有其他行為經濟學的精巧手法,像是透過集點兌換、滿額優惠等方式,我們可能就會為了達成條件而消費更多,於是一套讓消費者在超商買更多的組合技就這樣完成了。
當然這種設計在其他通路也通通會用上,但別忘了便利商店跟其他通路比通常價格較高,除了真的偶爾撿到的便宜,其他時候的小額消費累積起來,其實花費是很驚人的。
問題在於習慣
臨時有需要在超商享受便利不是問題,但長期習慣在超商消費,包括能在其他通路便宜買的物品都改在超商買,甚至平常不買的東西也跟風、跟團購「搶划算」,可能就完全踏入商家陷阱了。
你可能會不知不覺習慣了被錨定的價格,也可能感覺省下了一些時間,卻忽略了背後需要「臨時求便利」的根本原因,那才是真正該被解決的不良因素。
如果連平常沒有需求的東西,都跟著在超商以相對高價購入,還在每次的活動都告訴自己「只有這次而已」,當然就養成了不好的消費習慣。
比較長遠且現實的影響,可能是由於每次都付出多一點的價格,複利累積 (或許該稱作「複損」累績) 導致財務狀況變差,變得必須花更多時間工作賺錢,落入延後自由的惡性循環。
即使不談這麼遠的目標,其實光是每天差個幾十塊,累積個兩三年,其實就差了幾萬塊,或許這就是一直沒辦法實現想要的某個目標的一大因素。
因此我們應該小心「太便利的陷阱」,不是不能在超商消費,而是衡量哪些才是「真正需要」便利省時的關鍵狀況,聰明利用超商的好處而不多花太多代價。
破解便利陷阱
這篇文章最後,提出幾個實用的策略,幫助有需要的朋友識破陷阱。
太過便利可能讓我們跳過思考,因此在踏入超商結帳之前先緩緩吧!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要輕易被前面提到的各種誘因設計引發「想要」而衝動購物。
如果真正有需要,接下來是老智慧發揮功能的時刻:「貨比三家不吃虧」,不要每次都只在超商買,而是查查看別的實體店、網路商店的價格,這樣就不會輕易被單一數字錨定。
透過記帳,可以讓自己有個記錄,知道哪些東西在哪裡買更便宜,這樣下次有需求的時候就能以更有競爭力的價位入手。
有些朋友可能會想「就是臨時有需要才在超商買,哪有時間貨比三家?」這就對了,如果是真的「需要」、而且真的「臨時」,才利用便利商店,這將是超商與我們達成雙贏的局面。
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還算容易區分,只要對自己誠實就好,但是否「臨時」可能有更多眉角能進一步思考。
很多時候「臨時」出現的需求,是因為事前計畫、準備不夠。
例如家裡附近有一家超市,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物品,但要是不曾記帳比價、或者沒有事先決定行動路線、購買清單,可能就會到最後一刻才變得「臨時」需要在樓下便利商店買。
這樣的「臨時」其實是可以透過平時規劃與良好習慣來解決的,不能算是真正的臨時需求。
前面段落提到省時便利的例子,其實也能在思考過後變得不需要完全依靠便利商店。
上班趕打卡買麵包?或許可以前一天先準備好帶到公司。臨時加班吃加熱便當合理,但常態加班或許就能事前準備或到餐廳先吃點東西再打拚,甚至真正應該解決的是常態加班的問題。
如果平時做事有計畫,臨時缺什麼的問題也能降到最低,只有偶爾才需要靠超商解決。甚至真的要在超商購買,也可以先想好自己明天也會需要,然後選擇比較划算的兩件折扣,至少不會兩天被高定價連坑兩次。
以上是一些能夠聰明利用超商,不被便利綁架的思考策略。當然偶爾還是可以享受超商的便利省時,當成犒賞、小確幸或救急,但要有意識不要頻率太高,養成消費壞習慣。
享受便利的同時守住主控權,便利商店才會真正成為生活的好幫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