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季來了,又到了商家大辦活動衝業績、消費者瘋狂搶購撿便宜的時期。這篇就趁機簡單跟大家聊聊相關的話題,希望大家不會失心瘋又能買到一些適合自己的事物。
雙十一的由來與重要性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雙 11 購物節是電商創造出的節日,但是為什麼一年當中要挑這一天呢?
大家有沒有發現百貨周年慶大部份也是在這段期間?如果我們把一年的重要節日列出來,會發現大部份的月份都有一兩個節日,容易讓人產生購物動機。
例如春節、母親節、七夕、中秋、聖誕節等,每到這些日子似乎總得準備些什麼。
而 11 月就正好是幾個大節日中間的「缺口」,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淡季,這段時間許多公司的業績會比其他時候差。
生意人腦筋動得快,為了拉高業績便想到仿照美國感恩節大促銷,於是製造出話題將「光棍節」變成「網購狂歡節」,最後演變成各大商家一年一度大辦促銷活動的狀況。
對於商家來說,類似周年慶的大促銷有其重要性,不論是趁機拉高業績、想辦法清庫存、提升消費者品牌黏著度...,「購物狂歡節慶」是個很好的藉口吸引消費者。
而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可以趁機撿便宜,大肆採購滿足購物慾。也因此趁著「購物節慶」買高價商品對消費者也是個好藉口,不過是不是把錢花在刀口上就自由心證了。
聊聊消費心理學
商家總歸是要賺錢的,不會因為促銷就讓自己吃虧,大量販賣商品除了成本上可以壓低之外,他們更請人精算過如何促銷才能達到最大營收。
除此之外商家還利用許多消費心理學,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出錢來,還認為自己賺到了。這邊冷蛋跟大家聊幾個常見的消費心理。
當你在買東西的時候,得到了什麼效果呢?這問題很奇怪:「當然是得到那個東西的效果啊!」這麼想其實只對了一半。
買到的東西會為自己帶來一定的價值,因此你才會想花錢獲得這項商品,而花的錢跟自己心中「商品的價值」落差,在經濟學上稱做「獲得效用」。
例如肚子餓走進一間餐廳吃東西,如果餐點很好吃,可能讓你覺得「物超所值」(高獲得效用),覺得難吃的食物則讓你後悔浪費錢 (低獲得效用),還不如隨便買個麵包果腹。
而另一種買東西時會獲得的效果是經濟學上的「交易效用」,是你「購買價格」和一般「參考價格」的落差。
例如新聞報導過在觀光區買滷味或水果,價格遠超過我們平常在其他地方買的認知,這時候你明顯覺得「被坑了」(低交易效用)。
而當購物節促銷時,人們就會覺得「撿到便宜」了 (高交易效用),商家也就利用消費者的心理設計商品定價。
因此光是買東西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背後其實有很人性化的理論存在,理解這些概念能讓商人更懂行銷,也能讓我們真的把錢花在刀口。
再聊聊另一個常聽到的重要概念:「沉默成本」。
想像你花錢買了旅遊行程,但即將出發之際卻碰上不可抗力的狀況,例如颱風來了、風雨很大影響旅遊品質甚至有危險。
這時你會不會不顧風雨也想要按照原本行程走才能「回本」呢?即使不會實際這麼做也有這種衝動,或是至少心中覺得虧本了吧?
這就是所謂的沉默成本。商家也可以針對大眾的這種心理設計促銷,讓人覺得都花錢了想回本,結果反而花更多。
另外還有很多大家常聽到的促銷手法:利用獨家、限量、期間或地區限定、飢餓行銷等,再搭配各式各樣的花招讓人難以輕易計算怎麼買最划算等,這些都是消費心理學的一部份。
這段只是先舉一兩個例子,讓大家感受到消費心理學不但有趣還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將來冷蛋還會分享許多有趣的消費心理學,也會有相關的讀書心得。
怎麼買最「划算」?小心商家陷阱
知道商家可以運用這麼多手法促使消費者花錢之後,還會覺得在購物節買東西一定「划算」嗎?
如果你有花不完的錢,當然可以隨時想買就買,還不用管有沒有撿到便宜,即使如此也有許多有錢人仍然在雙 11 大肆搶購。
就算買回來的東西可能丟在一旁沒有物盡其用,但很多人卻覺得「賺到了好多」,也就是已經在交易效用上滿足了,這就是購物節慶的魔力。
其實怎麼買才划算沒有一定的答案,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而且促銷期間的確有不少東西會特價,因此冷蛋只能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參考,下面列出我的看法。
首先記得商家隨時在打折,雙 11 過了還有雙 12、聖誕年終慶、春節...,為了促銷而出現的名目從來不嫌多。
而商家為了賺錢卻又要讓消費者覺得「撿到便宜」,有時甚至會「先漲價再打折」(交易效用的應用),請善用歷史比價和網路資源、網友多方的看法來幫助自己更客觀地消費。
再來可以設定消費預算,或許利用冷蛋提過的預算理財法是個不錯的選擇,有預算限制就會思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許可以先將預算打個八折當目標 (因為常常會不小心多買,你懂的)。
另外還可以先決定要買什麼,而不是到處逛買了一些看似撿到便宜卻用不上也覺得沒關係的東西。
這其實是沉默成本的反面應用:因為撿便宜已經滿足了交易效用,商品本身又價值不高感覺沒什麼需要「回本」。
為了預防上面的狀況讓荷包不知不覺流失,或許可以將沒有事先規劃過一個月 (自訂) 以上的清單內容視為衝動購物,幫助自己降低剁手率。
最後推薦幾個冷蛋自己認為最「划算」的消費:
- 能減少每月固定支出的消費 (例如電信雙 11 特別方案)
- 能夠買到體驗與回憶的內容 (例如與家人朋友旅遊)
- 能夠買了讓自己更成長的東西 (買書、學費等,考慮利用沉默成本強迫自己「回本」而成長)
- 在預算內的自由娛樂花費 (想怎麼花隨便你,好好思考如何犒賞自己吧!)
這篇文章分享的內容不只在雙 11 適用,當花完錢一陣子以後你可以再回來看看,同時回顧自己的心情和想法,是覺得「當初這樣買真是個明智的決定」還是有哪些後悔的地方。
當我們能記錄自己的消費行為並定期覆盤,下次或許就更懂得如何花錢,希望文章能讓大家在消費時有新的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