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三個技巧,幫你做出更優質的選擇

面對各種選項,有沒有聰明的方法能選到更好的結果?

你在日常生活中曾經碰上選擇障礙嗎?

有些人碰上選擇題很容易猶豫,有些人則是較為隨性,船到橋頭自然直。不經思考隨便選當然有機會導致較差的後果,但猶豫再三後的選擇就能保證比較好嗎?

其實關於「如何做決策」是一門學問,科學上也有研究者建立了一套「算法」,告訴大家可遵循的策略。前陣子冷蛋看到網路上有人做了相關的科普影片,覺得淺顯易懂,挺受用的。

當然世界如此複雜、人算不如天算,沒有 100% 保證完美結局的選擇,但的確有辦法透過選擇策略,讓結果有很大機率往更好的方向趨近。

就讓冷蛋透過文字分享自己的理解,運用三個技巧做出更好的人生選擇。


不要一次下定論

想像一下你第一次走進一家新的餐廳,沒有其他可以參考的評價資訊。

這家餐廳好吃嗎?要點哪道菜才好?會不會帶著期待而來卻踩到地雷?還是應該選隔壁那家才對?上次吃感覺普通...大概想吃粗飽時才會去?至於再旁邊那家就別提了,之前吃了一次結果服務員態度超差又沒多好吃。

從上面的情境,不難理解為何選擇在很多時候是件有障礙的事。因為選擇的結果是「未知」的,尤其是第一次沒有經驗,完全不知道從何判斷起。

一旦曾經選擇過有了經驗,接下來就能有個衡量比較的依據,這時候選擇的結果某種程度變成了「已知」,雖然仍有變數,但至少心裡會有個底。

那為什麼段落標題說「不要一次下定論」呢?因為光憑一次經驗判斷其實很容易有較大誤差。

像前面那家服務員態度差,或許只是倒楣碰上,那位服務員目前也許已經離職了;可能曾經點的那道菜是商家試賣新品,口味還在調整中恰巧不符胃口;也搞不好當天自己工作狀況不好,下班又餓又累,要求標準特別高...

人生這麼長,偶爾就是會碰上不順的時刻,如果只靠一次選擇嘗試結果定生死,就像是在賭博,很可能從此錯過一些「其實不錯」的選擇。

路遙知馬力,多嘗試個幾次把結果「平均」一下,通常可以得到更穩定可靠的衡量基準。

在統計上其實也不用真的嘗試太多次,這個基準的估計誤差通常會快速縮小,我們就有了還不錯的情報,可以當作未來做優質選擇的參考。


加上「可能性」來評量

上一段讓我們知道,面對同一個選項,在沒有資訊的情況下第一次只能碰碰運氣,對選擇結果基本上有個底,但可能有不小的誤差,隨著重複體驗次數增加,誤差通常會變小。

這是很重要的啟發,如果出現了第二、第三種可選擇的項目,我們就能利用這項觀察做出更聰明的選擇。

跟前面一樣拿三家餐廳來當例子,假設一開始三家都沒吃過也沒有任何資訊,或許就只能看心情隨機挑選,希望今天運氣不錯。

如果其中一家 A 餐廳吃過了一次,下次要選另一家吃吃看嗎?

通常我們會稍微受到第一家店的表現影響:如果第一家很好吃,或許這次我也想繼續去吃,如果第一次的經驗很差,那換一家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但還記得上一段的觀察嗎?不管第一家表現如何,其實我們只吃過一次,有一定機率會碰上誤差,除非那家餐廳的表現足夠穩定 (但我們不知道)。

另一方面,另外兩家店我們都還沒吃過,他們都有機會比第一家好,或比第一家糟,這邊當然省略了許多變數,例如價格、類型等等。

所以,就吃吃看嘛!有些選項不嘗試永遠不會知道結果。(當然也有不嘗試就知道結果的選項,那通常你已經有了其他資訊或經驗可以輔助做判斷)

當三家店都吃過一次,接下來挑哪家呢?或許可以挑三個當中最喜歡的那家 A 餐廳。如果同一家多吃了幾次表現尚可,這時候還要換去只吃過一次的其他兩家嗎?

還記得第一次的誤差特別大嗎?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第一次的體驗為基準,樂觀地幫另外兩家店「多加點分」,如果感覺其中一家 B 餐廳加分後有機會超越 A 餐廳,那不妨再試試吧!

如果 A、B 兩家餐廳都吃了不只兩次,還是可以繼續以平均體驗為基準做「樂觀加分」,但是因為誤差已經漸漸縮小,加分幅度可能就要小一點,只吃過一次的 C 餐廳則可以給大一點的加分幅度。

利用這種「加分後的可能性」機制,我們就不會輕易錯過平均表現比較好、只是一開始有點倒楣才體驗不好的店,如果出現了第四家、第五家店,也能用同樣方式更有效率地衡量。

重點在於比較「平均表現 + 樂觀加分」。多次嘗試的選項誤差收斂,因此加分幅度較小,較少嘗試的選項有著更高的可能性,狀況允許的情況下不妨給新的可能多一點機會。


有時必須重新評估

面對多個選項,運用上面分享的比較策略來評估,有助於找到更好的選擇,不花太多時間成本、且不易錯過隱藏的優質選項。

但現實世界的選擇常常更複雜,還必須考量其他面向,其中一個就是「表現可能會變」,並非評估幾次誤差變小之後,就永遠趨於穩定。

繼續拿餐廳當例子吧!有一家餐廳,或許是老店了,多年來餐點的表現一直都很穩定,大多數客人也很滿意,固定會去消費支持店家,也滿足口腹之慾。

但這幾年老闆因為年長退休,交棒給第二代,結果好味道並沒有成功地傳承下來,雖然靠著過去的名聲光環仍有來客,但許多人漸漸發現這家餐廳的菜色不再有競爭力。

也可能反過來,或許有家餐廳過去廚師作菜隨便,只因老闆擁有祖產,不用付房租才存活了一些年;但年輕一輩熱愛料理又有想法,靠著努力與所學的一切成功轉型。

這時候,本來好吃的 A 餐廳、與長期普通的 B 餐廳,他們的表現反轉了。要是因為過去的選擇經驗,使我們敝帚自珍地習慣留在 A 餐廳,從此不進 B 餐廳,那當然不是優質選擇。

因此,即使隨著選擇的次數增加,大致可以讓判斷標準趨於穩定,但一段時間仍然要「跳脫選擇圈」,甚至刻意當成第一次接觸新的選項,來重新評估平均表現與加分的可能性。


別用固定思維做選擇

這篇文章分享了三個做選擇時的策略,或許無法完美地適用於所有狀況,但這幾招卻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也被應用在許多領域,例如商業廣告投放的評估。

這裡再稍微整理一下:

首先,固定單一選項觀察,第一次表現有機會誤差較大,不適合當成評估的主要依據,多試幾次才能路遙知馬力。

接著面對不同選項時,可以輪流嘗試比較平均表現,越少接觸的選項因為機率誤差,有著更大的可能性,要根據可能性加分,才不會錯過可能的優質選項。

最後,即使經過幾輪的比較,有了相對穩定的評估結果,但世界是會變的。我們必須偶爾放下原來的成見,重新給被排除的選項一些機會,也小心已經習慣的選擇或許已經變質。

這些策略全部加起來,其實就是小標題的提醒:選擇時「別用固定思維」。一次選擇結果不該輕易定勝負,表現會有成長的可能性,過去的評價有可能無法適用於現在。

如果做選擇時常常有著「只有這家餐廳最好,選這家餐廳就對了,其他餐廳我都不想嘗試。」類似這樣的想法,要小心在做選擇的或許不是自己,而是我可能是「被選擇」了。

被誰選擇?被成見選擇、被認知偏誤選擇、被固定思維選擇、被已經不用做出好菜的餐廳選擇,反正端出過去的招牌名聲口號,不論真假總會有人買單。

當選擇題成了二分法、甚至以為只有唯一解,久而久之,自己的未來說不定就真的沒有好的選擇了。

運用成長心態,而非固定思維做選擇,能讓我們的生活樣貌也持續成長,祝福大家都能做出更優質的選擇。


相關閱讀:

選擇的個數,決定實現理想的難度

選擇的個數,決定實現理想的難度 (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