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班時常常感覺一片混亂?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工作更井然有序? |
現代生活節奏緊湊,尤其上班時常常像是一場戰鬥,需要繃緊神經應付四面八方而來的任務,很多時候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雖然科技進步帶來各種讓工作加速的生產力工具,但很多時候我們反而更忙了,甚至被通訊軟體、遠端連線程式搞到隨時都得工作,沒有下班時間。
冷蛋的正職是工程師,上班時會接觸一大堆走在時代前端的高效工具,但工作仍然會碰上卡關時刻,問題在哪呢?
原來不只工具要升級,自己的工作習慣也有需要升級的地方,這幾年我也不斷摸索嘗試。
這篇文章就分享三個簡單但重要的習慣,希望能幫助一些朋友工作時更順利。
透過筆記告別混亂
或許有些朋友覺得寫筆記只是怕忘掉所以做記錄,其實做筆記同時擁有讓自己清空大腦、幫助思考、事後覆盤、快速找回記憶、建立 SOP 等多種好處。
現代許多工作不像過去只有一條流水線做重複的事,而是可能同時有幾個專案在手上,還會時不時就被安插新的任務,我們的腦袋哪有辦法一口氣記住所有內容,還一邊處理事務呢?
這時筆記不只能讓我們「記得」各項任務,還能幫助我們「忘掉」那些不是正在做的任務。因為已經寫下來了,之後可以快速且正確地找回來,現在就能專心眼前的事,生產力自然提升。
一場會議後、接到新任務的第一時間、需要切換專案的交界、一天工作的結尾...都可以透過筆記讓我們安心放下腦中的內容,轉換到另一個需要專注力的地方。
如果有記錄,就能夠在一件事情告一段落時覆盤,也就是回顧檢討,找出一些下次可以更進步的地方,或者把重複發生的事建立 SOP,方便之後直接套用,不花太多力氣且品質穩定。
一天、一週及更長週期的尾端,又或者是一個任務的結束階段,這時都很適合利用筆記做覆盤。
筆記還有一個比較少朋友意識到的功用,其實筆記這個行為本身就「正在思考」,許多事情寫出來才更能理清思緒。
物理學家費曼有個小故事。有一次一位歷史學家拜訪他,看到他的手稿說:「很榮幸能看到費曼的思考記錄。」
費曼說:「不不不,這不是我思考的記錄,是我思考的過程,我都在紙上思考。」
歷史學家沒搞懂:「喔,你是說你在腦中思考,然後記錄在紙上。」
費曼說:「不,這不是『記錄』,而是『思考過程』。你必須在紙上思考,這只是那張紙。」
冷蛋固定寫文章,對這種「思考法」感受很深,常常邊寫才發現自己有些地方沒弄清楚,學到更多之前沒有特別想過的事。透過筆記思考,對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
在現代,「寫筆記」不一定是指用手寫字在紙上,你可以用畫的、用各種符號記錄,也可以在手機電腦上打字,或者用講的錄下來,還可以轉成逐字稿,甚至透過 AI 整理...
建立良好的筆記習慣,能讓自己在工作時事半功倍。
想辦法偶爾「躲起來」
工作時躲起來?這是什麼奇怪的建議,要找機會偷懶當薪水小偷嗎?不是這樣的,我不是要大家躲起來休息打混,反而是要「躲起來把事情完成」。
就像上一段說的,我們可能同時有一堆事情要處理,還必須接收從各種管道來的新訊息、新任務。一件事做到一半被插單,腦袋裡思考到一半被打擾...嘗試多工的結果常常是一件都做不好。
因此在現代工作環境,我們更需要建立一個保護機制,在有需要時能「躲進專注結界」,心無旁騖地把一件事處理好。
當然,不是所有工作型態都有辦法「躲起來」,例如消防員需要隨時待命處理緊急事故,櫃台服務人員要持續在第一線面對客戶,這些工作就是為了「面對狀況」而設計的。
但是大部份工作其實有辦法在一定限度內,設計出躲起來的時間或空間。
例如某些人上班的時段略有彈性,或許能刻意製造出比較少人打擾的時段,或者就自訂屬於自己的「黃金時間」,例如早上剛進公司的 90 分鐘,盡量不接受任何打擾,拿來處理最重要的任務。
所謂「不接受打擾」包括不收電子郵件,不看任何通訊軟體,關閉手機通知,甚至乾脆藏起來讓自己看不到、聽不到也碰不到,關閉上網的瀏覽器,連其他專案的內容都收起來,只專注在眼前要好好處理的問題。
上一段的筆記習慣在這裡就派上用場了,那些關掉的東西連同思考過程都被妥善記錄,因此可以將大腦中的雜訊清空,把全部資源用在目前的任務。
或者也能戴上耳機隔絕外界,即使不聽音樂也行,只是對外釋放出一個「正在專心」的訊號,就能減少許多潛在被打擾的可能。
很多朋友都知道工作時不太可能完全隔絕外界,尤其老闆與上司臨時交辦任務,可以完全不理嗎?當然不行,因此我們可以保留最低限度的緊急連絡方式,處理這些例外狀況。
但其實很多時候,那些臨時來的任務也不是真的那麼急,如果能為自己保留「固定躲起來」的時間與空間,並安排其他機會好好回應外界,久了許多人也能配合你的習慣做調整。
要是能把事情做好,有時半小時不回訊息,並不會真正影響到你的考績,甚至反而有加分。當然還是要看自己的工作性質與環境決定,要是條件允許,找個機會試試「躲起來的藝術」吧!
休息是長期任務
上面分享了「躲起來專心做事」的好處,這一段就真的是要「公開休息」了。休息不是偷懶、不是玩樂、甚至未必只是忙碌工作中的調適,而是一項任務,重要性不亞於其他專案。
大家都知道「休息是為了走更遠」,但休息的好處不只如此,有時候上廁所喝個水、跟同事聊幾句話,突然腦中就有靈感,剛剛困擾半天的問題說不定就被解決了。
我們的大腦很神奇,會在自己沒有意識的時候,在背景做許多整合與創造性思考。尤其是放鬆、睡覺、簡單活動的時候,腦中沒有一堆佔據運算資源的事項,這時效果最好。
這幾年 AI 表現亮眼,只要輸入幾句話一個問題,電腦就快速生成一堆成果。或許可以把大腦潛意識想像成「自己 GPT」,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問題與提示詞輸入進大腦後,休息一段時間讓大腦在背後幫你處理任務,回頭來看可能會發現大腦生成了令人驚喜的成果。
所以大方且認真地看待休息吧!休息的方法與形式比我們想得更多元,除了最基本的喝水如廁、午休時段這些,也可以利用「番茄鐘工作法」之類的策略,透過短暫但頻繁地休息維持專注。
除此之外,好好利用自己請假的權利,能透過不同的節奏打造休息黃金比例,調適身心。從一項高強度的工作切換到另一項較輕鬆的小任務,也算是一種休息,休息與工作其實並不衝突。
跟上一段一樣,休息不一定會影響工作成果與績效,不如說積極地休息可能帶來更好的表現,在切換狀態時透過前面提到的筆記習慣,可以讓自己更放心地休息。
不要只把休息當成工作時「附屬」的回血手段,而是當成重要的任務去安排,你很可能會發現生產力不減反升。
好習慣讓工作更高效
說起來,冷蛋之所以開始接觸習慣養成領域,其中一個理由正是因為希望讓工作更順利。畢竟身為平凡小資族的我們,通常沒有不工作的權力,那麼如何讓工作時光更自在就是重要課題了。
本文分享了我嘗試過覺得受用的三個核心習慣──運用筆記系統、打造專注結界、認真規劃休息。三個習慣其實可以相輔相成,不但能進一步提升工作成效,也更省時、省力、又省心。
當然,所謂的「習慣」就是需要持續養成,而非衝刺一次就永遠解決一切問題的特效藥。但透過上面分享不難發現,這些習慣其實既合理又符合人性,也不難開始。
最近工作有碰到什麼困境嗎?從三種習慣中挑一種開始,或者想都試試也行,祝福你能告別瞎忙,更輕鬆掌控工作節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