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日晚間時間不多,卻可能定義了我們的「生活」,該如何善用? |
「白天起床以後,時間就不是自己的了!」這是你的平日寫照嗎?
身為學生必須上課一整天,出了社會時間也被老闆買走,必須工作賺取生活費,只有到了晚上回到家才能鬆一口氣,如果需要照顧家人,還得等到更晚才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但問題是...好不容易開始的個人時間,常常不小心就不見了?
冷蛋之前記錄過自己的平日生活,很多上班族應該跟我差不多,平日晚間只有大約四個小時、或者更少的時間可以自由運用。
或許有些朋友是自由業、彈性工時,但對這種生活樣貌也不陌生,只是「屬於自己的時間」換了個位置,卻無法改變「自由時間很少」的現實。
要拿來玩樂放鬆、發展興趣,還是學習進修,做些有生產力的事都好,重點是不要讓珍貴的時間在無意識中蒸發。
因此這篇文章整理了 3 + 1 個策略,希望能幫助和我一樣的朋友,善用自由時段,創造有掌控感的生活。
十分鐘計畫
為什麼平日晚間容易消失呢?並不是四小時太短,反而可能是四小時太長。
嚴格來說,許多人可能並沒有精算過自己下班後的個人時間,只是覺得「上了一天班好累,回家要好好休息」,通常晚餐後就放飛自我了。
雖然有一段個人時間,但身心處於比較疲勞的狀態,這時候還說要「好好利用四小時」?想到就累了,還不如當沙發馬鈴薯追個劇,然後轉台半天或是任由下一部影片自動播放,不知不覺就半夜了。
因此與其「認真利用晚上做很多事」,不如告訴自己「我就花個半小時,輕鬆做點小行動」,這樣在身心都比較沒有負擔。
真的什麼都不想做?半小時都嫌太長?那就再輕鬆一點,「只要花十分鐘開個頭就好」、「有開始做一點點就算有交代」,答應自己「然後我就可以隨便盡情放空玩樂」。
當意識到只有短短的時間需要做事,就會有比較高的動力,甚至正因為只有短短的時間「能做事」,這種「期間限定感」會讓人想要把握機會。
冷蛋去年出國出差,從白天忙到晚上才有一點時間自由行動,當時覺得「要把握難得的一點點時間,逛一小時也好」,雖然很累卻很有行動力,甚至一大早起床出門只為了吃頓早餐。
當然國外的限定感會強烈許多,但我想表達的是,可以想辦法嘗試營造類似的心情狀態,幫助自己踏出一步行動。
一旦開頭的十分鐘小計畫成功啟動,通常就會不知不覺持續下去。
至於要拿來做什麼?可以選擇一兩件自己有興趣,能感到充實又不會太累的事。例如放點音樂開始練習畫畫;一面做家事同時聽聽 podcast;挑一部真的想看的劇,邊做超慢跑邊看兩集等。
而在行動計畫開始之後,也可以設定一段時間停下來,然後給自己一點小獎勵,完成一個習慣循環,如此一來下次會更期待、也更自然地開始行動。
設計「主題之夜」
有時候雖然有心利用時間,卻「不知道要做什麼」,偏偏忙了一天已經消耗了不少決策力,腦袋已經沒有什麼資源認真下判斷了,只能被動地任由各種影音媒體搶走我們的注意力。
因此,另一種冷蛋常用的策略,是事先規劃「主題之夜」,通常我會以一週為單位,好記不需多花腦力,時間到了自然會行動。
例如週一是我的「挖寶日」,這天晚上通常會用來整理文章、筆記,或是研究自己有興趣的各種事物,為了確保實行我甚至會「實況直播」,讓外人知道我正在電腦前認真做事。
週三是我「認真玩樂」的日子,這天晚上會開心地玩遊戲。善用時間不代表要做什麼「努力向上」的事,讓自己好好放鬆也是必要的,但要玩就認真玩,而不是混了一晚卻渾渾噩噩。
另一方面這樣也限制了自己不會無止盡遊玩,卻由於邊際效應遞減,只獲得廉價多巴胺。
而是能有一段高品質的娛樂時光,我也清楚知道自己盡情放鬆了,晚上可以準時入眠,不會陷入報復性熬夜;第二天也可以更認真、更甘願繼續上班,真正實現工作生活的平衡。
之前曾有一段週四的時間被我拿來培養運動習慣,也是固定時間「開台實況」,不用去煩惱「今天晚上要做什麼」,有時候有點懶惰但「約定的時間到了,有人會看到我有沒有做」,這幫我克服不少惰性。
其他日子我也有一些利用方式,這裡就不把所有細節寫出來了。
這種「主題之夜」策略效果強大,只要事先設定好,就不需要在疲勞的晚間多花腦力煩惱,到了特定日子自然會帶來「期間限定感」,也有一定的趣味,有興趣的朋友務必試試。
不過也不需要強硬地把每天都設定好主題,有發現上面的舉例冷蛋從週一跳週三嗎?因為週二是刻意留空的彈性,可以處理其他事,而如果週一或週三臨時有事,也能利用週二「補主題」。
如此一來比較不會因為連續紀錄中斷而放棄,或者週二也能自由發揮,甚至真的偶爾當個沙發馬鈴薯,放空擺爛一下也無妨,也別忘了還有其他策略可以用呢!
換個環境試試
下班回到家總是覺得累了一天,還是家裡舒服可以賴在沙發追劇?房間雖然不大又亂,但很自然很放鬆,金窩銀窩不如狗窩?
這樣子的體感習慣相信許多人不陌生,冷蛋也跟大家一樣,在家總是自由自在許多,不過這種習慣對於「善用晚間」這個目標有時是個阻力。
心態與環境對人的行為影響很大,平日「出門 = 辛苦工作、回家 = 隨意放鬆」的既定心態可能已經烙印在心中了,一時半刻不容易改變。
而家裡的環境又是如此熟悉,擁有各種引誘我們放縱的「提示」:房間有電腦能玩樂、客廳開電視就能追劇、在沙發坐著或躺著超方便。上班忙了一天,回家想逃離各種誘惑都有難度。
那就乾脆換個環境吧!家裡是有辦法重新設計調整,但有時下班先別急著回家也是個選項。
例如可以每週挑一天,下班後帶一本書,找一家咖啡廳待著看書。
也可以帶個筆電到附近的圖書館找個位置,做點不要太辛苦的學習探索,例如現在生成式 AI 很熱門,可以上網看一些資訊,想想目前的發展能用在生活或工作的哪些地方。
或者乾脆就報名一堂課程、參與有興趣的社群活動、加入線下讀書會...
只要不在家,或許就能順利打破上面提到環境與心態的影響,畢竟我不太有機會隨便在大庭廣眾躺著追劇打電動幾小時。
當然現代科技發達,筆電或手機平板只要有電、能上網,還是能輕鬆打發時間,因此上面的範例冷蛋有刻意設計過,就是要避免太容易被電子娛樂綁架自己的注意力。
到咖啡廳、圖書館能利用儀式感,報名課程、參與社群也利用了群眾的力量,以及自己可能已經先付出的沉默成本。
「都花錢報名了...」、「既然在這裡就應該...」、「難得過來一次...」像是這樣的想法,可以在平日晚間帶給自己不少動力。
為明天預備驚喜
分享了三個善用平日晚間的策略,都是從「人性」出發設計,而非依靠有限的意志力與疲勞的身心對抗。這些技巧可以混搭、交互使用,也是冷蛋自己這幾年親身驗證的常用技巧。
不過,也不是每次使用都如靈丹妙藥,能夠有 100% 的效果。我們每天的狀況都不同,總會有比較低潮的時候,有時放過自己,允許自己的不完美,反而有助於長期穩定發展,不會理智斷線從此躺平放棄。
如果覺得晚上實在太短、太累,但心中還有一點動力,希望能做點什麼,不想要讓「今天又沒好好利用」的心態影響到明天的表現,這裡還有一個可以做的小嘗試。
那就是「給明天的自己一個小禮物」。
之所以會有「平日晚間消失」的困擾,其實跟「平日白天」的狀態是息息相關的。如同前面提到,我們常常覺得白天上班是辛苦的,相當消耗身心,也因此影響到晚上的狀態。
所以可以反過來,想辦法讓「明天白天的自己」有驚喜、有期待,減少身心的消耗感。
例如先為自己預訂一份好吃的早餐,明天早上可以在期待中起床,白天也能有好心情與活力。
或者在筆記上寫幾句話,幫第二天的自己加油,進一步或許可以先安排幾個讓明天更順利的簡單規劃,白天只要看到提示就能更從容解決工作,下班也就不會身心疲乏。
也能刻意留下一個「今晚未完成的段落」,像是追劇不要一次追完、遊戲在重要關卡前存檔,這樣第二天就會有所期待,晚上到家也有更明確的目標,自然會善用時間。
重點是運用創意,簡單設計讓明天更有吸引力,藉此翻轉「白天受苦、晚上擺爛」的想法及行動,跳脫惡性循環,長期就能更自然地善用寶貴的時間,不分日夜。
這些都是可以立即派上用場的實用策略,希望能幫助到為此困擾的朋友,也歡迎和我分享你的一些經驗與技巧,我們一起找回生活的主控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