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凡事盡力而為?或許可以試著更有彈性一些。 |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看到一篇短文,內容指出「人不是機器」,會受外在環境、內在身心狀況、與各種交互影響,每天表現不可能一成不變。
現代社會追求生產力、高效率,有時甚至不把人當人看了,讓許多人身心俱疲,但我們不需要追求如同機器般的穩定表現,而是允許自己有波動,每天盡力就好。
短文內容簡單且溫暖,短期內受到許多肯定及轉貼。
看到文章之後,心中有了些延伸的想法,藉著自己的文字分享出來,邀請大家一起思考。
逐漸演變的「盡力」
在過去許多文化強調「達標」甚至「超標」的重要,而且是不管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有著一致的「業績標準」,想用軍隊化管理打造高效機器人大軍。
當然這樣的管理方式簡單多了,在一些傳統勞力或技術密集的產業也很適合,這邊所謂的「適合」是以公司、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
現在社會有著更多元化的面貌,我們開始關注「特色」,尊重個人差異,不再以所有人一模一樣來定義「成功」。甚至正因為與其他人不同,「獨一無二」的展現才更有價值。
因此我們不再這麼需要為了迎合公司、家族、社會、他人而「盡力」,而是衡量「做自己」的代價,為了生存也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出取捨。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可以「為了自己盡力」。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我知道自己是活生生的人,只要隨著不同狀況,盡當下的一己之力就好,「我今天盡力了,值得自己肯定。」
盡力與彈性
為了自己當下盡力,表示不用每天都達到一樣的標準,這樣很人性化。
但其實冷蛋更喜歡「再偷懶一些」,我覺得不需要「每天都盡力」,而是每天花 80% 的努力就好,保留一些彈性,也花一些心力對自己好。
雖然每天會有波動,但「每天都盡力」聽起來還是好累 (蛋黃哥的靈魂跑出來了),我知道自己今天的狀況可以做到 100 分,但我也可以決定只做 80 分,人不需要是完美的嘛!
看看文章開頭的那張圖,我們不是機器,每天「全力」的理論值會隨狀況波動,但更多人的真實表現也不會「隨時盡全力」。
人通常是有惰性的,但也可能偶爾發揮潛力,表現超出預期。
上面說 80% 的數字也不是規定,只是個概念,或許哪天就是想擺爛,只努力 30%;另一天興致來了,明明該做的程度已經達標,就想更趁勝追擊、超前部署一些,不行嗎?
這樣的想法對我來說更「實際」、更人性化,因為多了彈性,保留了餘裕,我才有辦法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雖然允許波動,但「每天盡力」仍像始終全力運轉的機器,似乎沒有喘息空間,中長期很容易造成 "burn out" (燃盡),也就是精疲力盡的狀態,會需要更長更深的恢復期,也就是波動過大。
之前看到的短文可能沒有這個意思,他的「每天盡力」也可以解釋成努力工作的同時、也要盡全力玩樂、盡全力休息、盡全力保留彈性、盡全力擺爛。
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延伸出來,把細節表達得更白話一點,或許有助思考與執行。
用「配置比例」的概念盡力
冷蛋的部落格常常聊投資理財,在理財時我最常推薦的一種實用策略是六罐子理財法,而在投資時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是「資產配置」。
我想這些概念都為每天「如何盡力」給出了一些參考指引,實際行動時,表面的形式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比例分配」。
例如把一天中可用的時間或精力做分配,50-60% 給工作、30-20% 給自己的現在與未來成長、10% 娛樂、10% 保留彈性。(當然身為活人每天總有基本維生需要花的時間要扣掉)
上述的比例分配只是舉例,每天未必相同,至少對大多數人而言,工作日與假日很明顯就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據自己的狀況規劃調整。
前面也說到我們「為自己盡力」還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必須在「做自己」與「在群眾社會生存」中衡量代價做取捨,畢盡有許多人「做自己」的理想就是不工作嘛!(笑)
因此在表面上的形式是「比例分配」,實際上這不表示上述例子工作只要花一半力氣,老闆會生氣氣的。
同時這也不代表我們「只能」保留 10%、20% 的自我,不然人生好難,想想就躺平了;與此同時還有其他人事物也不能忽略,所有需要的時間精力加一加絕對超過 100%。
那麼該怎麼辦呢?我又不會影分身,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就這麼多,盡全力都不夠了不是嗎?
「微盡力」就好,但要「積盡力」
蛤??這小標題在說啥呢?微積分嗎?
欸...還真的就是微積分的人生大道理 (笑)。
不過這邊要先回答上一段最後的問題:工作不能只花 50%,自我也不想只留 20%,其他還有更多要花時間心力的目標,加一加超過 100% 的比例該如何解決?
首先我真的不需要「每天盡全力兼顧一切」,可以做出選擇,每天只要顧好兩、三件事,甚至只要選擇一個「最重要」的目標,以及一兩件次要的小事,這樣就夠了。
例如前陣子冷蛋奉旨出差,那幾天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把工作處理好,除此之外如果還有體力與機會,可以趁機去逛逛,但是由於在國外,當然只能偶爾跟親友傳個訊息。
而其他日子最重要的事或許就換成好好照顧自己、好好陪伴家人、好好玩樂休閒等,長期也能達成平衡的比例。
每天會有不同波動、選擇取捨,這正是文章一開始我們得到的重要觀念與事實,盡力就好。
另一方面,其實這些比例不是單純的加法。
像是工作和自己的成長可以結合兼顧,花 7、8 成的力量並保留彈性,而要達成兼顧的目標還有一個小訣竅:就是運用八二法則,把時間精力花在刀口上。
顧好當下要解決的工作,但也保留讓自己能成長與做長遠規劃的力氣,這樣長期對工作反而更好,而非只顧著今天的事完成就下班,但未來無法跟上。
這樣的概念,也引導出了這段的微積分(?)結論:我們不用每天「盡全力」,而是「微盡力」與「積盡力」。
在「少數最重要」的關鍵處盡力,因此不需要竭盡一天所有的心力,而是保有餘裕。但應該花一部份的心力在長期成長,讓自己「積盡力」,把每天的一部份努力持續累積。
想想文章開頭的圖片,如果我們把目標放在讓自己的「全力」和「潛力」向上成長,未來就能更輕鬆達成更好的「真實表現」。
當然「微盡力」與「積盡力」,也是有機會合併的,那或許會是最幸運的一種狀態。
希望這篇關於盡力的延伸思考,也能累積出更有意思的想法與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