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2024 外出取材心得 — 忙碌出差經濟學

上班就是犧牲自由換取金錢?能不能達成雙贏局面?

前陣子冷蛋被外派出差,而且是在兩週內四處飛來飛去,行程相當緊湊,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的特別經驗。

這讓人親身感受到世界「很小」,早上從台灣出發,下午已經身在另一個國家;忙完回國沒兩天又立刻出發到地球另一端,日夜顛倒一面透過網路與外語處理各種事務,真的是地球村。

想起去年出遊回來分享了一篇心得,今年也該透過文字記錄一下自己的體驗。

這篇內容會專注於自己的發想,但就借用一下去年的標題來修改展開,分享一些思路。


出差與數位遊牧

冷蛋在出差前先寫了幾篇文章,談到這些年開始流行起來的「數位遊牧」,也說想趁這次飛來飛去的經驗感受一下這樣的生活與工作型態。

短短兩週,當然是無法體驗數位遊牧的精髓,不過很明顯地,出差與數位遊牧是不同的。

出差行程滿滿,白天的時間都被綁住,這趟又帶了非常重的行李,也必須準時帶回台灣,無法多請兩天假,因此雖然在國外卻沒機會好好遊玩,感覺實在可惜。

當然出差是花公司的錢,要是真的能留下來多玩幾天,那就等於賺到了免費的機票與工作期間的飯店,沒機會的話就只能趁工作以外的短暫時光,看能不能稍微逛一下了。

想到這發現這想法很有趣:出差時下班後累了、上班前很早,但仍想把握兩三個小時做點什麼

那麼,平常在台灣為什麼比較沒有這樣的想法呢?平常下班回家時間常常被「混」掉,早上也不想早起把握時間。

在台灣時間比較多?當然不可能,一天一樣是 24 小時。想想還是因為「難得在國外」吧!即使只有一點時間也想衝一下,踩一下景點、吃個特別的、逛逛店家買點什麼。

如果是數位遊牧,或許就有比較充足的體驗時間,沒有那麼「難得」,也許會更自在舒適,但會不會也反而少了那種「難得」的心情呢?或者可以自己安排更深度的體驗?可能一切操之在己。

數位遊牧與出差最大的區別,我想還是自己會有更多自主權決定如何應對安排,但也要自己處理與負責。

另外一個可以繼續思考的問題是:我能不能把出國那樣「難得」的心情移植過來,讓自己也好好利用平常的零碎自主時間呢?


公司花錢不手軟

上一段的「經濟學」是關於「時間」的思考,忙碌之中仍想好好把握。

這段開始聊聊大家更熟悉的經濟形式,也就是錢。

出差必須在確定的時間、地點出現,因此公司在這方面花錢是相對不計較的。

飯店還可以挑較便宜的商務旅館,但是機票只要當天有位置,可以準時把人送到,就要趕快訂下去了 (當然是經濟艙),另外帶著大件行李四處趕場,托運、Uber 等費用也不便宜。

送一個人出差不只如此,公司還必須負擔員工在國外的生活費與其他各類費用,必要時也包括加班費與補休等等,算算起來相當可觀,兩週在地球到處跑總要個 10 萬等級的數字哪!

以這次我們公司而言,除了我還有同事與高層也參與了出差,光是人事支出絕對是幾十萬跑不掉,問題在於,為什麼公司願意砸大錢?

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公司的目標是這次行動所能帶來,後續許多的機會與利益 (當然是用百萬或千萬,甚至更高的數量級在計算的)。

一般個人出國旅遊,或者數位游牧都不太容易用這樣的規模來花錢,但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到的,是一種「花錢的方法」。

「為什麼花錢」、「如何花錢」,交換到什麼「價值」或是「可能性」,有什麼比「現在的錢」更重要?

把數字規模縮小,或許就是在生活中可以思考嘗試的「個人經濟學」。


我對公司的「經濟效益」?

這一段的思考會比較「現實」,畢竟出了社會在公司上班,人在江湖總有身不由己的那一部份。

雖然現代人常常講求「做自己」,前面提到的數位遊牧也是一種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過做自己不等於離群索居,我們還是必須面對群眾與人交流,也必須從不同角度思考自己的「價值」。

先談談這次出差的狀況吧!冷蛋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

我的出差經驗不算多,這兩週很多事務,有過出包、有過危機、有各種變數臨時狀況、也有過順利的表現。

其實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前輩,也在現場碰上臨時出包的尷尬狀況,沒有人是厲害到從不犯錯的,只有不做不錯的人,但那並沒有意義。

而且真實世界常常是計畫趕不上變化的,出差前的文章我已經寫好時間,但文章完成後公司臨時改變計畫,我又帶著行李多飛一個地點,結果反而早了一天回國,反而是同事因為班機延誤又多一天才到。

現實總是快速變化,有著各種風險,但為什麼公司會願意把資源放在許多員工和「我」身上?

前一段也談到公司花了不少錢,這代表把上百上千萬的成本、機會與利益押寶在某些人事物,意思是至少這當下「我」可能有一些不錯的能力或不可取代性,也讓上層放心?

這種想法有些自賣自誇,不過先把各種角度想法列出來,或許能更客觀地看清自己。

回頭想想,其實老闆們應該也見過各種大風大浪,一定有更多失敗與成功的經驗,他們也會衡量各種方案與備案來做決策。

以公司的角度來看,上司與老闆應該也是判斷過,願意承擔一些風險來換取 (公司與員工的) 成長機會。

或許這是公司當下能出的「最好的牌」,如果目標很重要,會派出去的應該會是有辦法勝任的員工,不一定是「最強」但是「適合」或「有潛力」,當然也會有風險與挑戰,這是公司必須付出的機會成本。


個人與公司的關係

思考了對公司而言的「價值」,但也更要核對一下「自己想要的價值」,這才是自己人生最重要、最想要的未來。

兩週的出差讓我學習到很多,也覺得很幸運。

因為只靠自己,是不太可能有機會獲得這次的一些目標機會,也沒有這麼多資金可以花錢不手軟,公司提供了很多資源,不一定是以錢的形式。

想想拿掉公司頭銜與名片,自己還剩下什麼,或許在私人公司幾乎沒有人是完全無法取代的,尤其這幾年 AI 及其他技術、知識、工具發展極為快速,這樣的狀況可能更普遍。

但公司沒有許多員工的付出,也無法達成長遠的目標,如果說一些工作會被取代,那就會有更新的工作型態產生。因為對公司而言,被取代而省下的成本可以繼續投入其他地方賺更多錢。

員工雖然是「拿錢」,但可能提供了更多其他形式的「價值」,與其他人、甚至現在進行式是與 AI 一起合作,完成一個人無法做到的事。

因此我認為在現代個人與公司應該是一種「合作」關係。

對個人而言,要發展與公司合作的能力,但也要讓自己能有獨立的能力,不能想著一輩子只依賴一家公司。

說得更具體就是要發展「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只管薪水,因為那只是「那家公司的價值」。

兩種價值不可能完全相同,但要是能找到夠多交集,或許就是不錯的選擇。

以出差舉例,一方面是公司交代的事要做好,另一方面也好好把握機會,有公司幫出錢,就盡情學習體驗,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順便找機會逛逛。

即使不是出差,平時在公司內也可以利用公司資源,好好累積自己的能力與經驗 (當然不是指濫用,是一起合作創造機會)。

文章要結束了,我相信這次的出差經驗未來在各種狀況一定也能派上用場。不知道下一趟旅程是什麼形式,但我打算持續準備迎接各種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