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外出取材 2024 — 專注本業

該做的工作要認真,該玩的部份也要努力!

去年下半年,冷蛋規劃了一趟精彩的行程,由於事前先做了準備,出遊期間仍然按照固定的頻率,將文章發表在部落格

今年有了幾個比較長遠的目標,為此也做了一些計畫,本來是沒有預計在這陣子「外出取材」的,直到出現了人算不如天算的事件。

冷蛋要「奉命外出」了,也就是出差。

事情來得有點突然,但既然有機會出去走走長見識,機票住宿還是公司買單,就當成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吧!

這篇文章發佈的時間,冷蛋應該在飛機上,就透過事先寫好的內容簡單聊一點想法。


令人安心的主動收入

冷蛋的部落格常常分享投資觀念,在投資時我們把錢拿去放在定存、買股票債券等資產,希望獲取「被動收入」,甚至期待未來光靠被動收入就能維持生活,財富自由。

很多人還會直接把「被動收入」跟「利息」、「股息」畫上等號,以為投資就是「存股」或者買一些「高股息」商品,想說股本不動、靠股利過生活就是所謂的被動收入。

實際上這樣的認知有很大的風險,很多時候是一種殺雞取卵、捨本逐末的投資方式,容易領了股利卻賠了本金。

但這篇閒聊不是要談被動收入觀念,而是想聚焦在更常被忽略的「主動收入」,這是投資理財的一大重點。

為什麼要投資、要冒著風險買股票?很多人想到的理由可能是「薪水不夠用」。

這個理由很合理,要是我的年薪有 1,000 萬,那幹麻冒著大跌風險把錢丟進股市呢?就算一天花 1 萬,每個月花他個 30 萬,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花了,剩下都還能存下超過一半。

我們小資族暫時不做白日夢,假設每個月平均收入中位數 40,000 元左右好了,那是一筆令人安心的收入來源,至少每個月有錢進帳,不用太擔心基本生活,理財時可以少考慮很多議題。

這樣的安心感也影響到投資,要是錢在股市中還要擔心臨時有急用,很可能就得「認賠殺出」,而且有了更多穩定的「主動收入」,也才能提供更多投資時投入的「本金」。

聽起來有些矛盾、不實際?

「我就是薪水不夠用,所以想靠投資被動收入,加減多賺一點啊!」但這年頭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

「要是那麼容易就能讓主動收入增加,我當然願意多花點心力在這邊。」這很現實,我也承認要增加主動收入可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但問題在於,很多人可能也低估了「增加被動收入」的難度。「主動收入不容易增加」不能代表「創造被動收入比較容易」,在邏輯上前者是無法推論到後者的。

可能是因為上班感覺很辛苦,但你看好多老師教你投資致富,「照著這些方法操作,不用工作就能賺很多錢」這樣的想法,讓人渴望被動收入,相對忽略了主動收入。


加薪?主動 v.s 被動

就拿個真實數字來思考好了:小資族要每個月想要多 3,000 元,主動加薪與被動收入哪個比較容易達成?

加薪 3,000 元?談何容易?就像「你不懂胖虎」一樣,冷蛋是不是不懂台灣老闆?

我知道每年加薪 3,000 元對大部份人來說不實際,但一次加薪 1,000 元對月薪 40,000 元的族群來說,應該還算合理?

40,000 元的 1% 是 400 元,加薪 1,000 元就是漲 2 - 3%,這樣的幅度在受薪族群中其實還算普遍,而且就跟物價一樣,大部份上調的薪資是不會再下調的,只會穩定往上升。

那麼被動收入呢?投資界有個著名的 4% 法則,大致的概念是「想要長期穩定領被動收入,而不減損資產價值,那麼每年領出來花的錢,最好不要超過 4%。」

現在就假設我們擁有了 100 萬資產!那根據 4% 法則,每年最好是只提領 4 萬元出來花用 (為了讓大家更快理解,這邊忽略了資產與提領數字都會按照通膨上升)。

一年有 40,000 元可以花,除以 12 個月也就是一個月有 3,333 元,看吧!果然被動收入比較容易達成多 3,000 元的目標!

但別忘了幾件事,首先你必須「先有 100 萬元」,再來還必須繼續把更多錢投入市場持續投資,否則這 3,000 元不會再隨時間上升,跟主動加薪不同。

另外就是 4% 法則沒有保證,股市仍然會快速波動,意思是這 3,000 元可能不太穩定,不保證每個月有這麼多錢能花。

投資有賺有賠嘛!幸運時會多一點,但遇上大環境一次大跌,也必須「共體時艱」減少提領,才不會侵蝕本金殺雞取卵,這也表示你還要有扎實的投資知識,與合理的承受風險能力。

因此,主動加薪與被動收入哪個比較容易達成?答案是「都不容易」,但重點是不該為了被動收入,忽略主動收入的重要性。

因為能靠花心力穩定增加本金的,其實是主動收入;被動收入則必須長期持續投入 (從主動收入獲得的) 本金,靠時間累積,畢竟報酬率是有上限的,不是我們努力就能輕易改變的數字。


專注本業

經過前面的思考之後,發現了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其實建構「被動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主動收入」,在沒有持續投入本金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靠投資賺錢。

聽起來很像廢話,但想要快速致富的心理,總是不時讓人忘了這麼基本的常識,也錯估了增加被動收入的難度。

至於去貸款借錢當作本金來投資,那是另一個故事了,相信大家也猜得出可能的下場。

因此回到這篇文章的標題:想增加主動收入,最快的方式之一就是「專注在本業上」,這次突然有了外出取材的行程,是我專注本業的機會,或許也是過去持續專注本業帶來的成果?

專注本業其實是個一魚多吃的絕佳策略,因為在持續增強個人能力的同時,也有機會讓主動收入穩定增加、甚至是跳級,而增加的本金也將直接影響被動收入的成果。

當個人能力持續變強,還會有更多好處,金錢回報只是其中一種形式,重點是我們可以有更強的不可取代性,及更多的未來選擇權。

文章到這邊要告一段落了,但冷蛋的外出取材正準備開始,希望這是一趟收穫滿滿的行程。


相關閱讀:

外出取材 2024 — 專注本業 (本篇)

外出取材 2024 — 體制內游牧

外出取材 2024 — 休息與持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