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習投資理財時看過無數次這種圖,但實際執行起來卻難以穩定成長嗎? |
去年 2022 感覺似乎是個「不適合」投資的年份,整體股市跌了百分之十幾二十,有些知名公司甚至跌幅高達 30%,讓前兩年滿街談股市多好賺的許多人都聞股色變了。
有些人稍微保守些,覺得情勢不對,把手上股票賣掉轉買債券,想說比較安全,甚至股票下跌時債券還可能上漲,結果過去一年債券的表現也好不到哪去。
不過大部份人心路歷程可能還不比玩虛擬貨幣的人刺激,前陣子幣圈崩跌、交易所破產的新聞熱熱鬧鬧,受害者都像坐了一趟大怒神,資產與心情直落谷底。
不少人在市場碰了一鼻子灰,不禁感嘆「我只是想找個穩健的投資方法,有這麼難嗎?」
這篇文章就來談談要怎麼做才能「穩定獲利」吧!
(本篇與前篇文章《怎樣才能擁有「穩定」的生活》高度相關,建議先讀過再繼續閱讀本篇可能會有更多想法)
最穩定的方法
都說要穩定了,就從最穩的秘訣開始談吧!
注意聽好囉!想要穩定獲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錢存在銀行」!
很簡單吧!只要放在銀行,就可以固定領定存利息,而且不需要擔心會把錢賠掉,那就是最輕鬆的「穩定獲利」方法了!
這一年來美國聯準會還不斷升息,大家存在銀行的利息都變高了,就算未來可能再降息,利息也大概都會是在一個穩定的區間,隨景氣循環上下波動。
最重要的是存在銀行裡的錢不會像股市一樣下跌啊!大家之所以煩惱不就因為買股票總是看不準,有時候賺到有時又賠錢,忙進忙出不但沒有財務自由還整天擔心受怕?
只要把工作賺來的錢都存進銀行,本金越來越多不會賠掉,利息也就跟著成長啦!
看到這裡大概不少人覺得浪費時間想關掉文章了,但其實我沒有在說笑,如果有足夠多的本金,銀行定存的確是最佳方法之一。
這時有點理財常識的朋友都要跳起來反駁了:「但是銀行利息追不上通膨,錢存著會被吃掉!根本就是實質負利率!應該要把錢拿去投資才對。」
話是沒錯,這才是現實世界,但這是大家心中真正的想法嗎?要是本金多到足夠支應未來生活,被負利率吃掉一些又如何?只要穩定不會賠到不夠用就好了。
或者其實我們真實的想法是覺得「本金太少」、「這樣賺太慢」、「錢不夠花」、「要快點財務自由不工作」?
我只是想要「穩健」
會來看投資文章的,相信不是把錢放在銀行就心滿意足。
存款的確會被通膨吃掉,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投資,也聽過各式各樣的操作技巧,然後挑了一種覺得一定會賺的方法下場試身手。
接著有時賺錢、有時賠錢,覺得一定是做對或做錯了什麼而造成的,努力從中「學習」、「改進錯誤」、「培養盤感」。
我們不貪心,只希望資產能穩穩成長,也知道偶爾會賠錢是正常的,想像中學會如何穩健投資之後就能趨吉避凶,知道什麼時候進出場,大盤漲了跟著賺,時局不好可以小賠停損。
可明明都不貪心了!明明都只挑比較穩的金融股、神山,明明疫情期間晶片荒、線上購物需求大增、AI 元宇宙等科技產業是未來趨勢!怎麼我手上的股票卻跌了超過 10% 甚至 20%?
現在該怎麼辦?逢低加碼嗎?萬一漲不回去還繼續跌怎麼辦?只想穩定獲利怎麼那麼難?是不是應該要買穩定配息的基金才對?
你的穩健不是你的穩健
冷蛋不敢說自己是投資「專家」,不是那種可以帶大家上天堂的「好老師」,但想要分享一點自己的學習心得及觀察。
這裡的標題其實是想要刻意模仿前幾年的知名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只是想從自己曾經矛盾的菜鳥投資方式出發,希望能給閱讀文章的朋友一些經驗分享。
我也希望投資能穩定獲利,因此曾經挑了看起來很保險,還有機會賺不少的「穩健」投資策略,並且實際從中賺到一些獲利。
但隨著更認識投資的本質,也更了解自己,我發現當時心理告訴自己要「穩健」,做的卻是另一回事,也就是嘴巴說穩健,身體卻很誠實地渴望賺更多。
說得更白話一點,其實我想要的不是穩健,而是「穩穩無風險發大財」,只是用穩健這個詞來欺騙自己。
回到上面那張圖,這是我想的「穩健」:「每年賺個 10% ~ 15% 就好,不要太貪心,偶爾大環境不好只比定存高一點點也沒關係。」
我認為自己的選擇的策略很安全,沒什麼風險,每年照著操作就會每年都賺一些,只是多和少的差別。
有時賠錢也沒關係,書上網路上都教過「微笑曲線」,只要持續逢低攤平成本,之後漲回來就會獲利。
但其實我的「不貪心」實在是自欺欺人,當時的我甚至沒有設定財務目標。想要「穩健」賺多少錢?多久達成?有什麼風險管理規劃?
這些基本問題我都沒有考慮過,才會傻傻地看了幾本書就以為努力一點每年都能固定賺 15%,成為台灣巴菲特。
更直接的問題是:不是自己想要穩健,世界就會給你每年差不多的穩健漲幅。
看了更多經典投資書籍 (例如《投資金律》、《投資人宣言》),認識了股票與債券的本質和足夠多的投資歷史,我發現現實世界的市場其實像上面這張梗圖,而不是每年穩定低波動。
到了這裡有些讀者也發現了,冷蛋根本是拿了前一篇文章的圖重複利用,因為這才是真實世界的樣貌,經過去年的市場大跌或許有些人會更有感觸。
能夠穩健的是心理,理解市場可能大起大落,但長期平均會有比銀行定存高的期望報酬 (但不是保證一定)。
不是我們希望市場報酬每年固定漲多少,市場就會長得和我們想像的一樣「穩健」。
為什麼穩定獲利這麼難?
投資想「穩定獲利」的問題在哪裡?在於我們所想像的穩定是「穩穩無風險」的,只要照著某種很厲害的策略或技術就能保證固定有賺不會賠。
如果有這樣的方法存在,那銀行的定存幹麻存在呢?甚至我們的工作也不用存在,大家都只要照著策略操作,每年穩穩獲利就行了!
這種好康你想我難道不想嗎?大家搶著用一樣的方法買賣進出市場,世界就會憑空產生源源不絕的錢讓所有人都滿意,就像每個人買樂透都中頭彩一樣,穩定獲利。
問題在於當我們渴望賺快一點、多一點,這時大家琅琅上口的「投資一定有風險」、「有賺有賠」就被拋到腦後了。
投資的本質就在於因為有賠錢的風險,所以才要用比較高的預期報酬來吸引人,所以當我們想要更高的預期報酬,就一定、一定、一定有機會賠更多 (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
想要高報酬就得合理曝險,但是必須理解歷史和真實世界可能的樣子,也要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只是想想跟真的把身家壓上去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或許很多人覺得有辦法事先看出趨勢,可以在大漲之前買進、暴跌以前賣出,實際上這樣的能力比只是想要穩定獲利更不可能。
沒有人能夠持續成功且不靠運氣地預測未來走勢,畢竟要是能做到那可不只是穩定獲利,而是輕鬆超越股神,重複多操作幾次就是全球首富了。
真.穩定的方法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穩定獲利呢?
首先還繼續問這個問題,可能代表還沒習慣「投資一定有風險」的概念,或者不相信我上面的論述。
要穩定,真的,就去定存吧!
如果可以接受不可能 100% 穩定無風險,那可以開始做好風險管理。
不要只投資極少數公司,即使是「大到不能倒」公司也一樣,把股票分散到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規模、不同性質。
把資產分散到股票、債券、定存,還有做好個人保險與緊急預備金。
還有更穩的:好好工作。冷蛋不是在開玩笑。
回想一下上面那張滿坑滿谷的圖,那不是我們想要穩健就會消失的,也未必能看出趨勢躲開,有時黑天鵝就是會出現,股災的歷史每過些時候就會再添上一筆記錄。
當我們有一份薪水相對穩定的工作,才更有機會在真的碰上大跌時繼續好好過日子,等到整體大環境最終離開谷底。
如果股災時沒有其他資產支應生活必須支出,那真的必須賣在最低點實現損失了!
投資真的想要盡量穩定,就必須做好上面這些準備,也要持續理解投資的本質與歷史。
很麻煩嗎?當然也可以賭賭看不會碰到極端狀況,這是個人選擇。
希望這篇比較現實、讓人不容易開心的文章可以帶給大家一些面對投資更務實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