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理財蛋幾壘》勞動節特輯 — 影響薪水的勞工小知識 (上)

  

外表看似全職,內心卻是兼職?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歡迎來到許久不見的《理財蛋幾壘》系列!這個週末對勞工來說是特別的,因為剛好碰到勞動節,許多朋友可以放連假多休息一天。

冷蛋的本業是工程師,也是可以放勞動節的族群,趁著節日就來與大家分享一些與勞工息息相關的小知識。

本篇文章不會談太多困難的細節,但會提到許多大家常聽到,而且可能會影響到薪水及自身權益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了!

另外即使你不是勞工,也歡迎閱讀本篇文章 (或許你的家人、朋友用得上喔),覺得有幫助的話也希望能幫冷蛋分享出去,讓更多需要的朋友看到。


全職 vs 兼職?從聘僱契約談起

雖然都是勞工,但工作內容及形式有百百種,一篇文章不可能全部都談到,不過根據 80 - 20 法則,大部份勞工的工作狀態應該適用於最基本的形式 (再加上一些變化),因此冷蛋就先從最典型的工作型態談起。

就先從「全職」與「兼職」開始談吧!

這是兩種不同的工作形式,一般人想到全職多半就是單一主要工作、工時較長且固定,長期在一家公司做性質相同的事。

相對地兼職的工作時間較短、較有彈性,可以有不只一份兼職工作,學生一邊讀書也可以半工半讀、打工賺零用錢等。

但實際上我們的勞基法並沒有定義這兩個名詞,這只是一般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

勞基法用來分類的字眼是「非繼續性工作」,乍聽之下有點反應不過來,但其實不難懂。

「繼續性工作」指的是公司「為了賺錢,需要持續找人做一樣或類似的事」,相反地「非繼續性工作」就是比較短期、臨時、特定性的工作內容。

勞基法用這樣的方式區分工作內容,然後在招募員工時分為「定期契約」和「不定期契約」,「非繼續性工作」有機會簽定期契約,做一段時間或做完特定內容就結束了,比較像兼職的概念。

不定期契約呢?如果公司有持續的人力需求,就需要簽「不定期契約」,也就是員工持續上班、沒有到期日,除非員工辭職或者遭到資遣。

但是「不定期契約」未必就是「全職」,例如便利商店永遠都有大夜班的需求,就必須簽「不定期契約」,但員工可能只是兼職打工。


用工時長短區分工作型態

上面提到用是否為「定期契約」的方式看長短期的工作,不過這並不代表就是全職或兼職,那麼有沒有其他的區分方式呢?

一般還有另一種常見的分法,就是用工時長短做區分。畢竟在基本的上班型態中,「全職」通常就是較長時間的在同一個地方上班。

從英文來看比較清楚,英文中的全職是 full-time job,與其對應的則是 part-time job。

我們的勞基法也採用這種方式區分,定義了「全時勞工」和「部分工時勞工」。

全時勞工指的是每週最多 40 小時、每日最多 8 小時的基本工作型態,而部分工時就是工作時數較全時勞工縮短、較有彈性的工作型態。

說到「彈性」,因為有些工作的性質比較不同,未必是週一到五上班、六日休假,因此勞基法也以「全時」為基礎訂出了前後挪移調整的「變形工時」,一方面保障雇主的彈性,同時也在「變形程度」上做出限制,保障員工的健康與基本權益。

本篇文章不打算針對變形工時多做描述,只有一點要說明,就是「部分工時不適用變形工時制度」,因為部分工時排班本身就已經是種彈性了,不該再用變形的方式挪移調整。

有了「全時勞工」和「部分工時」,就能區分不同的工作型態了,但是對勞工來說,「部分工時」也未必就是「兼職」。他有可能就是只有一份工作,而且不需要工作很久就能達到足夠的成果或滿足生活所需。

討論了兩個小節,我們發現不論從契約上或工時制度,都沒有辦法完全區分「全職」和「兼職」,因為每個人和每份工作的型態組合實在是太多了。

但是沒關係,我們只要知道「全職」和「兼職」只是一般人習慣的用法,在法律上並沒有很嚴謹的定義,在有這樣的認識之後繼續談下一段就不易混淆。


怎麼算薪水?

一般人會覺得「全職」會計算月薪,而「兼職」則是用時薪來計算?

但經過前面的說明,你已經知道用「全職」、「兼職」不太精確,所以冷蛋換個說法:一般人會覺得「全時勞工」會計算月薪,而「部分工時勞工」則是用時薪來計算。

但仔細想想就會覺得好像並非如此,就算上班時數比較短,只要有個規律,好像也可以每個月計算月薪?

實際上怎麼計算薪水和你是哪種工作型態是兩件不相關的事。勞基法規定了「月薪制」和「時薪制」,不論是全時勞工或部分工時勞工,只要在簽訂契約時勞資雙方有約定好,那麼不論是用月薪制或時薪制作為薪資給付方式都是沒問題的。

也就是說,全時勞工可以算月薪、也能算時薪,部分工時勞工也一樣能從兩種給薪方式中選一種計算。(但必須雙方同意,且約定好以後雇主不能隨意變更)

那麼「日薪制」又怎麼算呢?其實勞基法沒有規定日薪制,而是比照時薪制處理,雇主必須換算成時薪,而且不能低於最低工資。

一般來說,時薪制比月薪制單純好算,畢竟做一天和尚領一天撞鐘費,沒什麼模糊空間。

月薪的算法就比較麻煩,每個月的天數本來就不同,但月薪是一樣的。即使碰上例假日也會給薪水,尤其如果約定好上班時間不固定的情況,計算就更複雜了。

身為勞工的我們不需要煩惱算月薪的細節,那是雇主的工作。但是為了保護自己,需要知道一點眉角。

既然用月薪或日薪計算給付都可以的話,通常就會有其中一種算出來比較低,如果我是老闆,那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大概會先算過吧!

當然怎麼給薪水的決定權在老闆,他要依法用比較省的給薪方式我們也沒話說,但是前面說過這必須在「簽合約時雙方同意,且不能任意變更」。

因此勞工可以做的是對制度有基本的認識,並好好守護自身權益,才不會每個月少了幾百甚至上千元還不自覺。


注意其他權益

另外還有一件事要注意,不論是「全時勞工」還是「部分工時勞工」,都享有一些「相同的法定權利」,像是勞健保、特休、加班費、累計工作年資等等。

這方面只要是勞工,不論工作型態如何,都應該確認公司有做到「基本法定權利」的部份。

但有些部份則屬於「公司福利」,例如獎金、法定以外的休假等,有可能因為是部分工時勞工而與所謂的「正職」(全時勞工) 同事享有不同待遇,這部份的決定權在公司。

身為勞工,我們應該要對薪資、法定權利及額外福利這些有一些基本概念。

如果你想學投資,這些基本觀念也是投資的一種,能保障你的基本薪水、權益及更多「小確幸」不被一些黑心雇主吃掉,換算成「投資成果」搞不好每個月也有一點差異,長期就是可觀的資產累積了!

冷蛋還有一些想要進一步分享的勞工小知識,請繼續追蹤我的下篇文章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