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突然有一筆經費進帳了!可以如何妥善利用呢? |
下週就是農曆新年了,大家準備怎麼度過呢?和家族一起圍爐?煩惱那些不常見面親戚的 1001 個老問題?乾脆趁連假出國玩?還是只想待在家中好好放空休息?
農曆年節對我們來說算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慶假期,和西方的聖誕節新年假期意思差不多,這時候總會有許多慶祝的習俗,伴隨著的是比平常更大額度的金錢流動。
許多公司在這時發放年終獎金、尾牙抽獎也在近期舉辦,年節期間發紅包、收紅包也是一筆相對大額的財務支出或收入,端看我們處於怎樣的角色。
這些相對多、並非經常性的收入要怎麼處理呢?這也是生活理財的一部份。這篇文章就讓冷蛋在年節前分享一些理財小知識與想法吧!
有趣的「心理帳戶」
大家覺得年終獎金、尾牙抽獎、紅包甚至年節期間的刮刮樂彩券,從這些管道獲得 (或失去) 的金錢,和平常工作的薪水、家人給的零用錢有沒有什麼不同呢?
感覺不太一樣對吧?那些平時經常性的收入是「理所當然」,是我們「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而且必須拿來應付平時,或說「這個月」的生活,如果不好好注意,月底可能就得吃土了。
但如果哪天對統一發票幸運中了 1000 元,那就是「額外的獎勵」,是上天給的恩賜。比平時預期多了一筆錢,就能拿來慶祝一下,也許吃頓好的,或者買個平時想要卻捨不得下手的東西。
年終尾牙、紅包獲得的「獎金」也一樣,還是比中一張發票更大額度的「額外獎勵」,同時卻又是我們「辛苦了一年」的「犒賞金」,甚至有些人在年前撐著不離職,就是為了「委屈這麼久的補償」。
在傳統的經濟學中,是不存在這種分別的。錢就是錢,不管從哪裡來,這些錢都是可以互相取代的,年終獎金可以拿來付房租,平日薪水也可以拿去吃大餐。
但在比較近代的行為經濟學中,開始關注我們「人性化」或說「不理性」的一面,造成的各種影響,上述的概念就是其中一個案例,被稱為「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也就是我們花錢時的一種思考方式。
「心理帳戶」的概念其實廣泛運用在大家平日的各種行為中,即使平時對理財毫無涉略的人,也會自然而然有類似的想法,還會被各種商業策略影響判斷,做出特定行為。
這是一把雙面刃,如果理解心理帳戶的概念與一些理財常識,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合理的財務規劃,例如冷蛋每次分享的六罐子理財法,就是其中一種應用。
但如果只是不自知地受到情緒牽引,不知不覺劃分的心理帳戶,會讓人做出相對不佳的判斷,長期下來將對財務狀況產生可觀的負面影響。
很想要「犒賞自己」?
突然多了一筆錢,又碰上一年最重要的傳統節慶,會很想好好犒賞自己對吧?
畢竟人生是如此不容易,這幾年好不容易從 Covid-19 的威脅逐漸過渡到「後疫情時代」,但病毒並非完全消失,只是我們為了上班賺錢、好好生活,只能做出妥協。
除此之外,一路漲上來物價這麼高、薪水這麼平、荷包這麼空、社會這麼亂...能夠活過這一年就該給自己掌聲了,我都已經那麼努力了啊!
這些都沒錯,而且也是我們「心理帳戶」的表現,好不容易走過來了,過個年和家人一起慶祝吃頓好的,慰勞一下彼此,接下來繼續打拚,這麼做再自然合理不過。
而且最近當然到處都充斥著商業廣告,不管是電視上的購物頻道與年終特賣活動、大小超市便利超商與餐廳的年菜預購、手機上社群媒體 app 的各種推播消息,也會告訴我們「年終了該好好犒賞自己」,不斷加強印象。
所以我們的「心理帳戶」並不只是自己的想法,而是整個社會群體互相影響的集體思維,就像外國的感恩節、黑色星期五、耶誕節、新年節慶會瘋狂購物一樣,就像我們不知何時開始覺得「中秋節就是要烤肉」一樣。
還記得疫情期間大家關在家裡,後來實在憋不住了,出現各種「報復性出遊」、「偽出國」的行為嗎?辛苦了一年拿到一筆相對多的錢,心中也會忍不住想「報復性消費」。
這些真的都沒錯,一切都很理所當然,想要犒賞自己也都沒問題,冷蛋也會這麼想、這麼做,我並不是要寫一篇文章批判誰的行為,告訴大家應該怎麼做。
寫到這裡,只是希望大家能夠開始認識「心理帳戶」的概念,一個相當自然的人性心理造成的行為捷徑,在平時和現在正影響著你我的思考與行為。
給自己「多一點可能」
前面介紹了「心理帳戶」的概念,我們都是一般人,不是傳統經濟學中毫無情感的理性人,也不是電影裡擁有無窮意志力可以輕易突破人性弱點的超人,因此討論如何花年終獎金也應該符合人性。
那麼問題回到標題,應該怎麼花獎金呢?就隨便花用,犒賞自己一年的辛勞嗎?
一旦有了心理帳戶的概念,可能會開始多想一點,犒賞自己的辛勞理所當然,但「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我應該做、可以做的事?
例如最近要過年了,冷蛋也剛寫過一篇準備年菜的文章,內容提到挑年菜之前「有沒有更重要的目標」,提醒自己難得有了一筆相對大的金額,能不能趁機分出一些,拿來處理「重要」的優先項目與「需要長期灌溉資源」的目標。
例如我也剛開始自己的「新一桶金」計畫,平時為了應付生活能存下來的錢不多,年終如果有一筆錢,我會執行「儲蓄公式」:「收入 - 儲蓄 = 支出」先把一部份存起來,幫助自己朝財務目標接近一步。
另外,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謝謝今年努力的自己,但如果所有的錢都拿去花掉,那麼是不是代表明年會繼續「一樣辛苦」的一年呢?
或者我可以拿出一點錢來「投資自己」,讓明年的自己有機會「不辛苦一點」?
例如想想今年碰到哪些困難、辛苦、不如意,如果把一部份資源拿來看書、上課,試著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明年能不能少一些不如意?
這也是「犒賞自己」的一種方式,而且影響深遠,甚至可以說非常划算,雖然當下未必能立刻感受到改變,但未來的自己會有更多可能性。
事實上因為社會一直變化、進步、通膨,我認為「維持現狀,繼續一樣辛苦」的選項很可能不存在,而是會「越來越辛苦」。
使用「辛苦」這個字眼也不太精確,我們都知道有些人雖然每天辛苦,卻很快樂,更好的問題是能不能利用年終獲得的資源,讓自己能「多成長一點」。
於是未來我可以「有選擇」,或許能選擇不那麼辛苦,或是選擇辛苦但樂在其中,也可能是其他更多的選擇。未來,或許我不需要靠努力一整年的獎金,久久犒賞自己一頓。
當然年還是要過,我還是可以分配一部份的錢吃點好的、做些娛樂,用在傳統大家認為的「犒賞活動」上,這跟上面的思考與問題並不衝突,尤其是當我使用了六罐子理財法區分預算,這些都可以兼顧。
最後,關於如何「犒賞自己」,其實冷蛋過去也分享過如何花錢更值得的相關概念,或許可以當作參考,給出更多有創意的想法。
身為小資族,我明白年終難得有較多現金入帳的心情,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更珍惜得來不易的資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