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過新年,做舊事

 

農曆年該長怎樣?大家心裡都有一個熟悉的樣貌。

新的一年又到了,文章最開頭先祝大家今年身體健康,心想事成,龍年行大運!

這樣的台詞是不是很熟悉呢?這些祝福的話語幾千年被無數人說過來寫過去,太陽底下早已沒有新鮮事,今年是龍年,又會到處看到以「龍」為諧音的吉祥話,攏嘛同款。

農曆年期間,總有許多熟悉的習俗、活動、年節氛圍,我們可能在不加思索中,做了很多跟過去農曆年節一樣的事情。

另外隨著新年的到來,又有許多雄心壯志、新年新希望...嗯嚴格來說是舊希望 (笑),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新年」才容易有「新希望」呢?怎麼沒聽過「年中新希望」、「中秋新希望」?

連假中就讓冷蛋用一篇輕鬆的文章,閒聊一下那些大家早就習以為常的習慣。


習俗那件小事

農曆年的習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從小到大都是這樣過的,圍爐吃年菜、拜年、發紅包,一路過到元宵節賞花燈,這是我們的傳統。

就像這篇文章發表的時候在初二,說到初二大家會想到什麼呢?回娘家?你跟我想的大概一樣對嗎?一聽到「初二」兩個字,腦袋自然而然後面三個字就蹦出來了。

再舉幾個例子:「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光看到文字就覺得有聲音嗎?

「財~神~到~」如果你光看這三個字,腦中就有個「燈等燈等燈!」的配音,那就跟我一樣,被年節歌曲洗腦許久中毒已深,看來是難以改變了 (笑)。

關於這些流傳已久的習俗,大家有想過「為什麼」嗎?為什麼這是我們農曆新年該有的樣貌?為什麼不是初一回娘家?為什麼圍爐團聚不是布置聖誕樹拆禮物?

小時候我們還聽了許多故事、傳統,放鞭炮是要驅趕年獸、吃魚是年年有餘、打破盤子叫歲歲平安、紅包又叫做「壓歲錢」,每個行為都有一套「理由」。

長大以後,我們都知道聖誕老人不是真的 (?),年節傳統的各種傳說當然經不起「科學驗證」,這些年也有一些事漸漸改變、淡化。

但每當農曆年節又來到,我們還是「習慣」做出差不多的行為,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新年又不由自主做了舊事。


環境影響習慣

過新年做跟過去一樣的行為沒什麼不對、沒有不好,上面一段只是點出了行為受到環境的提示,影響甚深,我們很多時候毫不自覺。

當環境裡都是大紅色的布置,熟悉的音樂不斷重複,到處充滿年菜預購廣告、擺滿各種禮盒,一大堆吉祥祝賀的提示詞出現...

正常來說我們都會融入熟悉的農曆年氣氛,不會覺得是聖誕節、新曆年,也會自然而然開始想著要準備什麼年菜、送禮、包紅包。

然後年節的這幾天就像已經被寫好指令的機器,自動執行應該做的行動,於是一段時光又這樣熱熱鬧鬧地過去了,情景依舊,一切安好。

讓我們發揮想像力換個場景,假設今天是一位正在國外留學的學生呢?

周遭環境想必跟台灣很不一樣,不會到處充滿「年味」,感覺就像是個平常日子,就普普通通地過吧?

但似乎又沒有那麼「普通」,因為身旁還有「部份提示」,或許是同樣從華語地區來的朋友,可能會透過視訊和家人聯絡,或者單純是自己過去的經驗懷念起那份熱鬧感。

這時候雖然身處在沒有農曆年習俗的地區,或許會和朋友一起聚會煮火鍋吃元宵,甚至自己準備點特別的布置、飲食,沉浸在熟悉的氛圍中。

也就是說,環境對於我們的行為、習慣有很長遠的影響,只要有一點提示,我們很可能再度做出類似的行動。

也可以這麼說,除夕圍爐、初二回娘家等習俗,其實是一種習慣、儀式感,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舒適圈」,我們新年一再做重複的事,是因為那是熟悉、令人安心的行為。

跟過去一樣,安捏斗丟啊啦!


覺察的力量

經由上面兩段的閒聊,不難理解原來「身處的環境」與「特定的提示」對我們的影響這麼大,讓人在沒有察覺到的情況下做出特定行為。

這樣的現象其實不是冷蛋的發現,早在孟母三遷的故事中就說過了,而現今這些觀察洞見也被更多人記錄、研究,以及做出實際應用。

這邊冷蛋就歸納出三個啟發,希望新年的閒聊也能帶給大家一點實用的收穫。

1. 覺察

《原子習慣》書中提到:「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在前兩段冷蛋舉的例子當中,是不是有許多大家平常沒有特別去想就習以為常的事呢?

或許那些行為已經太過平常、自然,或者可以說「不重要」,反正過個年習俗就那樣,我也知道年獸只是故事,不需要花腦力思考計較,年節期間做的行為也沒讓人感到不舒服。

沒錯,過年的習俗可以說沒有什麼不對,冷蛋只是藉由觀察年節習俗的例子示範了「覺察」這件事而已,這是一種很實用的技巧。

大家知道一種被稱為「指差確認」的技巧嗎?在日本搭火車時,車掌會透過手勢指出特定物體,嘴巴也喊出指令,確認狀況安全、一切正常,這樣的技巧幫助減少了無數的事故。

最近台灣「行人地獄」的議題引起討論,冷蛋也在過馬路時看見有些公車司機開始使用類似的技巧,在轉彎時一定會先在斑馬線前踩煞車,停車確認後再開,這對交通問題是個好的開始。

「覺察」就是刻意把平凡、無聊、無意識的事物重新審視、重新思考。新的一年如果有興趣的話,不妨對生活中早已熟悉的各種行為做點「記錄」,說不定會發現些有趣的事。


真的「新年新氣象」

上面談了第一個啟發,而有了「覺察」的能力,就能延伸出後面兩個啟發。

2. 選擇

我們透過觀察與思考,發現年節的各種習俗是一種習慣、儀式感、舒適圈,這種「年味」令人熟悉、使我們感到安心與懷念,這沒什麼不好。

不過這些習俗也不是什麼金科玉律,放鞭炮趕年獸是個故事,但放鞭炮其實是我們覺得好玩有趣,沒有這個活動我們也不會被年獸吃掉,而且現在也要考量鞭炮的安全與環保問題等等。

除夕圍爐、初二回娘家各有其意義,但團圓應該是不分日期的,這些習慣只是在提醒我們與家人團聚,這年頭誰說不能初一回娘家?等初五餐廳開工再去圍爐吃頓好的,還不用自己準備與收拾?

有了「覺察」,思考過後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有更多「選擇」,新年真的可以有新氣象,當然也可以維持原來的樣貌。

現在越來越多人趁著年假期間出國玩,那是過新年「該有的樣子」嗎?想想南半球過聖誕節的景色跟北半球有何不同,用類似的概念思考,或許今年會有些不一樣的發展。

3. 設計環境

最後一個啟發是,既然知道環境與特定提示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影響,何不好好利用這個事實?

新年新希望,或是舊希望?總之我們有想要達成的目標,應該要實際行動,那麼就來打造能夠幫助自己「不知不覺行動」的環境吧!

「初二」等於「回娘家」這麼深植人心,能不能利用一樣的概念幫自己製造提示?例如「週二上健身房」、「每個月 1 號,將一部份固定收入轉定存」之類的。

年節期間,到處都是充滿「年味」的畫面及音樂?能不能自己設計,讓環境充滿「目標味」?

例如如果想存旅遊基金,將目標與進度貼滿生活環境,或許是個好方法?想要持續寫作,冷蛋也曾幫自己打造立體環繞音響,於是養成了寫作習慣。

我們很習慣在熟悉的舒適圈中努力,既然如此,就創造讓自己更願意行動的儀式感、舒適圈,而不是單靠意志力想要克服一切難題。

許多人聽過「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物,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這句名言,乍聽之下只是心靈雞湯,但改成「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物,創造適合的環境,讓環境之力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就是很實用的技巧了。

新的一年,好好享受熟悉的年味,同時想想有沒有新的可能,祝大家龍年突破舒適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