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本主義的社會,大環境追求成長,那麼沒有跟著成長會如何呢? |
身為小資族,我們需要頻繁地為了生活所需的資源煩惱,講白點就是「錢夠不夠用」。
網路上許多人號稱自己是「月光族」,月初領了薪水可以吃喝玩樂,但要是不小心花太多,到了月底就得「吃土」。花錢不太有概念或者更辛苦的族群,甚至必須想辦法借錢度日,還可能被債務的循環利息壓到喘不過氣來。
許多理財文章都會告訴大家要先理債、做好記賬、保險、預備金等等,再來是存一桶金以及投資被動收入,期望有一天能達到「財富自由」。
但其實很多人未必有這麼大的夢想,或者真的覺得那只是「夢想」,我只要能過好現在的生活就很夠了。現在景氣不好,每個月過得去還有些小確幸,某種程度已經是「自由」了,人要懂得知足。
既然如此,還需要學「理財」嗎?反正現在也過得去,那只要維持不變,照現在這樣生活下去不就好了?
這篇文章冷蛋想分享自己的觀察:試著「維持現狀」就是一種「理財」。
活如逆水行舟
其實不需要看冷蛋的文章,只要是出了社會實際打拚過,需要為了生活費努力的族群,就能體會「只是想要維持現狀」的困難。
現在覺得歲月靜好,生活還過得去,喜歡目前的樣子?過了幾個月發覺不對,錢怎麼越來越少?每天買東西變得好貴,物價漲得完全不近人情?
本來錢還夠用,不需要記賬,反正每個月工作收入還夠,每次去 ATM 提款也不需要思考,只有月底要注意一下,吃幾天泡麵也還能加個蛋,現在卻連「加蛋」都覺得奢侈?
沒錯,我們碰上了第一個讓人難以維持現狀的關卡:通貨膨脹。
冷蛋今年開始了新的財務目標,為此需要認真檢視及規劃自己的收支,這幾年全球動盪造成的通膨也早已不是新聞,就讓我順手查一下相關資料分享給大家。
根據主計處剛出爐一陣子的數據,民國 112 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增率為 2.49%,簡單來說也就是去年 100 元的東西,今年平均要花 102.5 元才能買到。
大家覺得這個數字如何呢?完全不接地氣對吧?即使是理論上更具代表性的「核心物價」也年增率對我們而言感覺也「沒有代表性」。
為什麼呢?政府的統計數字看不到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嗎?這個議題有點複雜,答案不是二分法的對或錯,過去冷蛋寫過關於通膨的合理數字,簡單來說這個「平均數字」是讓政府與投資人參考,拿來做策略調整的。
那麼對於我們這些「庶民」而言,生活想要維持現狀,需要多花多少錢呢?
庶民物價指數
開始有「理財」的感覺了嗎?畢竟我們發現光是要維持目前的生活,需要的錢就會隨著時間增加,如果不知道會「增加多少」,總有一天荷包會撐不住的。
上一段的物價指數是針對整體經濟政策有用的指標,但明顯無法代表一般民眾實際生活碰到的狀況,我們必須看看更詳細的資料。
上圖是區分基本大分類之後的年增率,最左邊是剛剛 2.49% 的總指數,但分類的數字就有高有低了,例如可以看到食物類的年增率是 4.03%,去年吃東西真的變貴了。
「這還是很不貼近真實生活啊!什麼漲 4%?我每天買吃的原來只要幾十塊,這幾年都一口氣漲個 5 塊 10 塊,還有一次漲超過 30 塊的都碰過!」
說的沒錯,但請先緩一下情緒,下一段會再看到更細節的部份。
這裡的大分類當然還是「加權平均」的結果,沒辦法一口氣貼近真實的消費,但至少有些感覺出來了:去年飲食消費漲的明顯較多。
我們平日生存最重要的是什麼?醫療是不得已、育樂很重要但沒錢時常常被忽略,那麼食衣住行當中有哪幾項「最容易有感」呢?
飲食對吧?民以食為天,每天都必須吃東西才能存活,每一餐就是這樣幾十元到上百元不斷支出,所以一旦這部份漲價,就會對荷包有重大影響。
至於買一件衣服幾百塊可以穿很久,交通費每月差不多就那樣,基本上不會常常漲價,這兩項的支出相對沒有這麼驚人。
居住方面呢?人總要有地方住的,不管是買房還是租房。從上圖可以看到居住類漲幅平均大概 2% 左右,但房租房貸本來就是高價位的支出,每個月要幾萬塊,這部份漲 2% 其實影響不小,通常漲房租都是以千元計算的。
總結來說,我想影響大部份老百姓最多的會集中在「飲食」與「居住」兩項。
其中住的部份牽扯到複雜的居住正義、房價、租屋黑市等問題,一般人也有點無能為力,這篇文章就在這裡先打住,但想要「維持現狀」的話,至少要能付得起漲價後的房租房貸對吧?
接下來的重點會繼續往「飲食」這邊展開,想好好生活至少要吃得飽,那要「繼續吃飽」究竟需要面對多大的漲幅呢?
越來越難吃飽?
上面一張圖我們看到「食物類」的漲幅不低,而且食物又是影響大眾平日生活的重要物資,既然如此就來看看更細節的資訊吧!
這張圖最左方是食物類的整體漲幅 4.03%,由於篇幅大小,細項我只列出了重要又漲得特別多的代表,這邊看到的漲幅都超過 4%。
大家第一眼就會看到那一枝獨秀的「蛋類」,沒錯,去年蛋價高漲的問題相當嚴重,蛋類居然在一年內漲了超過 10%!
再加上穀類、肉類、油都漲了不少,也難怪大家這麼吃不消了,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吃飯的必需品啊!醣類、蛋白質、脂質不就是人最基本的熱量來源嗎?
另外最右邊兩項「調理食品」與「外食費」也是許多忙碌上班族平日飲食的來源,隨便一個便當都要破百還未必吃得飽,相信很多人這幾年都有體會了。
大家可能發現這邊的數字除了「蛋類」以外一樣只有 5% 上下,還是不足以描述我們對於「一次漲了 10 塊 20 塊」的「現實」?這有幾個原因。
就算分了細項,這也都還是「平均數字」,而且我們平時碰到自己習慣、喜歡的食物一次漲價,記憶總會特別深。
像是西式早點是現代許多人習慣的選項,或許因為蛋價高漲,相關商品就一次性上調價格了;中式早點含蛋的商品也漲不少,但是燒餅油條、粥類饅頭的價格也許就影響較輕。
另外別忘了,雖然我們聚焦於談「食物」,但是店租、電費、人力成本也會造成外食價格上漲,我們平常消費的店家又是最下游,原物料漲 5% 在通路層層疊加下當然總漲幅只會更高。
店家要調價格通常也不會漲 1 元 2 元,實務上常常是以 5 元 10 元為單位,如果要漲 11 元不如漲 15 元更好算吧?考量過覺得客人還會上門的話,當然是一次漲足,而且蛋價跌回合理價時,已經漲的商品通常也不會降回原價不是嗎?
我能一直「維持現狀」嗎?
文章到了這裡,我們得到了一些參考數字,究竟要相信它,還是相信自己平常生活的感覺呢?
都參考一下如何?
實際的消費數字是一種真實,但個人的單一視角總有盲點,尤其現代的消費方式如此複雜,還包括刷卡、回饋等非當下計算的數字。
除非自己真的很懂記賬,不然容易估計錯誤,而且漲幅還必須從消費記錄中比對,自行計算。
另一方面,通膨統計數字雖然感覺不接地氣,但「平均漲幅」數字並非完全沒有參考價值,而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妨視為一種「低標」。
但是在查統計數字時,記得找比較能貼近實際狀況的「細項」,其實政府也有統計一些「重要民生物資」的漲價狀況,這邊順便貼出來讓大家參考。
有了這些數字和個人經驗,就可以估計出一個區間,對未來的狀況也能稍微掌握,至少我知道「生活費可能一次漲 5% 甚至 10%」,畢竟現實擺在眼前。
雖然瞬間大漲不是常態,但通常價格漲了就不會跌,而且平時本來也會一點一點漲上去,如此一來我真的有辦法一輩子「維持現狀」嗎?薪水永遠夠用?
所以冷蛋開始記賬理財。
光是這樣錢不會變多,但總是個開始,讓我知道「現狀能維持多久」的開始。
算算目前的收入,算算接下來可能的收入,再算算漲價的速度,就會知道自己「能不能再維持現狀」,是不是該趁著還有餘裕時做些什麼。
這篇文章透過觀察與思考,分享了我的經驗,希望這些資訊能讓同為小資族的朋友們對理財有更多認識,其實理財的概念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