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8日 星期日

現在就開始,預約我的 40 歲生活。

 

未來的人生,會只剩下忙與累嗎?有沒有辦法改變?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看到一篇短貼文,大意是表達覺得人到了 40 歲左右,可能每天只剩上班賺錢,而下班只想躺平回血,連以前覺得有興趣的玩樂都沒精神與心情去做。

這篇內容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大家紛紛留言轉貼,表達自己的想法,看起來是有很多人認同這樣的描述,當然也有些人表達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我不確定留言與轉貼的人是不是都超過 40 歲了,但猜測平均年齡會落在 20 - 50 歲之間吧?也就是出了社會開始每天上班,以及有更多責任與壓力,體力也慢慢下滑的中年、壯年族群。

冷蛋個人也是落在這個區間、平日固定上班的小資族,因此對這個話題很有興趣。雖然還沒 40 歲,但隨著在社會上打滾的時間越長,似乎可以體會這樣的心情。

就趁著這篇文章,針對這個議題做些思考,當作將來生活的預備。


40 歲,逐漸無力的開始?

老實說,我覺得這個問題好重要,必須從十年前就開始思考,其次是現在。不過要不是出了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些歷練,或許也不會有感觸吧?

為什麼必須提早思考呢?如果未來就是會變忙變累,無心玩樂,那現在想這些不是沒用嗎?還不如趁著體力還夠的時候多玩一點。

的確,我就是想要搞清楚這一點:「40 歲是不是一定會像網友說得那樣變得悲慘?」要是注定會變糟,真的就要好好把握現在。

不對。就算 40 歲不會變糟,也要好好把握現在啊!這是兩個議題。還是先專注於上面的問題吧!或許不同的答案會決定我該「如何」把握現在。

首先看看大家的按讚分享與留言...看來這內容被很多人認同呢!這表示大家都覺得未來只會漸漸變成只剩「活著」,卻沒有「樂趣」的生活嗎?

或是更糟的:很多人認同表示大家「現在」就覺得生活苦悶、沒有活力了?不用等到 40 歲?

那我自己呢?想想確實上班佔掉我很多時間,有時回家也會懶懶的不想做什麼,只窩在沙發看電視滑手機,或許真的有「40 歲症候群」的跡象?

如果 40 歲就這樣,那 50 歲、60 歲呢?現代人平均壽命更長、退休時間更晚,可能真的像廣告說的「人生 70 才開始」,那會是我喜歡的樣貌嗎?

好吧!目前想起來,有不少的「網友實證」告訴我他們只能賺錢與補眠,無力享受生活,這是我未來人生的一種「可能」。


有沒有別的可能?

不久之前冷蛋和好友聚餐,天南地北的聊,工作、生活、習慣、旅遊什麼都談,那時聽到朋友去日本玩的時候認識了一位老爺爺的故事。

那是一個沒有非常熱門的景點,老爺爺則是在當地介紹廟宇的志工,由於不是大家都會日文,志工必須會一些基本的英文,才能與遊客溝通。

在大熱天遊客不多的狀況下,空閒時間老爺爺正認真地聽英文廣播,努力地練習。而在介紹景點時,他用不是很流利的英文、夾雜著部份日語,將景點的相關知識與故事介紹給遊客。

這位爺爺是為了賺錢嗎?我想非熱門景點的志工薪水不高。爺爺沒有體力只想躺著休息嗎?從他在大熱天努力聽廣播學英文的行為可以感受到積極,而非疲累。

爺爺沒空玩樂嗎?我猜擔任志工介紹日本文化是讓他很開心的一件事。不然這個年紀了,他或許也沒有很缺錢,可以自己出去旅行玩樂。

聽到了爺爺的故事,我又想到更多這些年認識的人的故事。

冷蛋談投資理財,理所當然地聽過股神巴菲特的各種新聞,看他超過 90 歲還四處演講,他的好友查理蒙格一樣年近百歲仍持續活動。

幾個月前寫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觀影前心得,我想宮崎駿爺爺是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即使每次都說「退休」,卻又繼續創作。

不會累嗎?怎麼可能?當然年紀還是會讓體力不如從前,卻沒聽過這些人無精打采、只想什麼都不做。對他們來說,或許在做的事情就跟玩樂一樣有趣。

不用很努力找,也不一定都是有錢的名人,生活中一定聽過不少上述的例子。

現在我相信,有些人 40 歲以後 (甚至以前) 就會像社群短文的內容所說,只剩壓力和無力;但也有許多案例告訴我,未來的人生不是如此,有其他的可能。


差別在哪裡?

同樣的 40 歲甚至到超過 90 歲,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狀態,其中的差別在哪裡?我有辦法選擇要哪一種嗎?

如果把這些例子丟到網路上,大概可以想像有哪些留言會出現。

有些人會覺得,那群過得好的人是「幸運」的少數,因為他們「不需要擔心錢」,不像我們為了賺錢付房租,只能委屈自己每天在血汗公司爆肝。

「如果我有花不完的錢」,我也可以省下「賺錢的時間」,這樣也不會累了,可以省下「恢復身體的時間」,然後就有很多時間與心力可以「拿來玩樂」,不會無精打采。

嗯,相當合邏輯,問題都是因為社會不公、錢不夠,我不是有錢有閒、有天賦熱情的天選之人。

可以理解,因為我也在現實社會上班賺錢,下班回家天都黑了,只能把握所剩不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也沒有要反駁一切,只是覺得這樣有點極端而已,我贊同大環境的狀況很差,這幾年通膨非常嚴重,相信社會上真的有些族群活在一個幾乎沒有機會翻身的狀態。

但我也相信,絕大部份的人不是處於這麼極端、無法改變人生的族群,有辦法上網閱讀這種文章,應該都是生活還過得去沒有立即困難的朋友。

而且就像上一段開頭的例子,絕對可以找到不是很有錢,卻過得快樂充實的人。這些人不是極少數特例,就跟我一樣只是一般人,而且他們做得到的,大家和我應該也做得到。


現在可以做什麼?

好吧!我想兩邊的案例都存在,未來有不同的「可能」,而且是我有辦法「選擇」的,但並不是當 40 歲到了,就會出現一個叉路口,問我現在要走哪一條。

未來的生活樣貌,必須從過去的每一個行動開始選擇。

那麼,為了讓自己未來的生活不要是某個樣子,或者想要未來是什麼樣子,有什麼是現在的我們可以做的?

我現在願意付出什麼?未必是犧牲,而是為了未來做的「投資」,不是單指錢而是更全面的發展。

例如知道了很多人受困於「耗費大量時間心力賺錢」,那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賺錢的能力提升?努力提升本業技能,然後學習投資理財?這正是我目前已經在做的。

知道很多人年紀漸長需要「花時間恢復身體」,那我現在是不是該開始培養運動習慣?這樣未來應該會比較健康有體力,身體狀態不會快速下滑。

知道會無精打采、什麼都不想做,有沒有什麼方法是即使如此也能踏出一點點步伐的?例如目前正在學習習慣養成,試試看經典書籍裡講的「兩分鐘法則」?

或者就該花足夠的時間好好休息,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

沒有時間玩樂?我相信未來會有更重的責任、想做與該做的事,能玩的時間勢必變少,那是不是從現在開始學習時間管理,讓自己懂得將時間與心力花在最重要的地方?

甚至我應該上面這些問題做結合,讓自己的未來能做健康又快樂的事,同時還有機會賺錢?

重點是從現在開始不斷探索自我,先知道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也從更多人的經驗一窺年紀漸長的生活樣貌及想法。

然後以終為始,思考中短期的階段目標,再推到現在可能要每天做點什麼,為了那樣的未來而努力。就像標題所說的,「現在開始」、「預約」未來生活。

很慶幸在離 40 歲還有一段時間就在社群上看到這樣的貼文,而且我想不限於「40 歲」,任何人都可以問現在的自己,「5 年後、10 年後想過怎樣的生活?」

那麼,現在該做些什麼?

現在就開始每天累積一點點行動,去接近未來想要成為的自己,「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不管目前幾歲,現在開始都還來得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