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送經濟蓬勃發展,大家各取所需,是個多贏的局面嗎? |
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總得吃東西,而且常常都要煩惱「要吃什麼」的人生難題,尤其生活圈附近的餐廳就那麼多,即使處於選擇豐富的鬧區,天天吃還是會有吃膩的時候。
但隨著外送平台崛起,只要幾個按鍵,秀才不出門能吃天下食,尤其這幾年 Covid-19 疫情與房租高漲更間接促成外送餐飲經濟的蓬勃發展,甚至有人靠著跑外送接單賺到比正職更多錢。
以現代都會區的科技人來說,冷蛋使用外送平台的經驗實在不多,我當然知道如何使用,而且為了理財也研究過一點眉角,但最終選擇了保持界線慎用的態度。
這篇文章就分享自己的一些觀點,當然會觸及理財層面,另外也從不同角度聊聊外送經濟的美麗與哀愁。
外送貴不貴?
單就支出來說,冷蛋認為外送當然是挺貴的,這是我少用外送平台的理由之一,其實這篇文章的起始發想就是看到網友在社群媒體抱怨「餐費很貴」的時候出現的。
我看過不只一次類似的內容,都是在說每天光是飲食就花了好幾百塊,尤其叫外送一次就破兩三百是常態,網友也紛紛指出外送費太高是荷包殺手之一。
但轉念想想,外送費貴本來就是完全合理的事情。
在外送平台出現以前,便利商店早已普及,只要走到巷口就能買到食物,而且種類 (看似) 層出不窮,雖然逛來逛去還是常常不知道要吃什麼,但這已經夠方便了。
方便背後最常見的代價就是比較貴,同樣的商品便利商店比超市、量販店貴很合理,畢竟能夠 24 小時走幾步路快速取得,我們常常就不在乎稍微貴一些了。
而外送更是有專人幫你把更多更遠的各種商品直接送到家,費用更高當然是正常的。我們省下了時間,不用親自外出跑很遠,又有多種選擇,這解決了很多人的痛點與需求,理應付出相對高的代價。
所以別比了,也別抱怨,這只是一分錢一分貨,換做是我幫別人外送,當然也會想要獲得合理的收入,買賣雙方各取所需。
行為經濟,吸客花招多
事實上,餐飲外送服務能發展成今天的規模,當然是因為有大量需求。
在餐飲外送平台出現之前,網購早已普及多年,不用自己去實體店購物,動動手指想要的東西就送到家,我們省力氣、商家省店租,是個雙贏策略。
而且特定餐飲也早就有外送選項,叫披薩、歡樂送等連鎖店服務一直存在,現在則是有平台媒合了更廣泛的餐廳、外送員與顧客,需求一直都在,也算是個多贏模式。
感謝現代行為經濟學、行銷策略的發展,商家越來越懂得如何吸引群眾買單,在本來就有的需求上搭配讓人目不暇給的優惠方式,效果通常都不錯。
上面這句話的白話翻譯是:外送平台現在有一大堆促銷花招:平台優惠券、訂閱服務、信用卡回饋、限時折扣...雖然外送理應比較貴,但又能讓我們覺得「賺到了」,手段著實高明。
實際上到底有沒有比較便宜呢?簡單想想就知道不太可能便宜到哪去,即使偶爾真的會碰上撿到便宜的價格,那絕對只是短期促銷不是常態,或者只是表面上好像撿到便宜。
外送平台不是免費做善事的啊!這是他們賺錢的商業模式,再怎麼樣都有一條界線在,那條界線就是「比原定價更高」,平台、外送員、餐廳商店都要賺錢,沒道理總價格還更低吧?
因此,雖然長期訂閱搭配各式回饋有一些「折扣」,但一定會比幾乎不使用花更多錢,現代各種訂閱形式的服務都是如此,像是手機月租費、串流影音的訂閱費用一樣。
那麼問題就是「我是不是真的有需求」,獲得的好處與付出代價的衡量,算起來是否值得。
冷蛋的使用經驗
開頭說過,我使用外送平台的經驗不算豐富,但也有一些心得,在特定的狀況還是會用,這一段就來分享幾件小事。
首先是嘗試開始使用,外送平台為了吸引客人,針對新用戶當然有優惠,我也決定趁著能省點小錢的時候用用看。
打開了選單發現裡頭花花世界,選了喜歡的餐點,在家等沒多久就有專人送到,因為有新用戶折扣價格還很實惠,體驗實在不錯。
但當蜜月期過去,我也很快發現餐點加上服務費貴了不少,於是開始比價與思考,決定自己到底要不要「多花這筆錢」換取服務、時間與選擇。
而在比價的時候,除了發現餐點標價比餐廳原價貴 (正常價差),還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有時候平台上的「價格與資訊不透明」,無法很快找到我要的選擇。
這可能不是故意的,也許是一些商家與平台的資訊落差,同步沒有這麼快,導致我挑了一家店以後才看到一個優惠已經消失,或者看到比原來更高的餐點標價。
這時候我可能覺得「這樣太貴了」,決定退回來看看別家餐廳,幾次一來一回就花了不少時間瀏覽。
但我也看過其他網友的經驗分享,發現曾經有類似「月訂閱客戶看到的餐點標價更貴」的問題,因為資訊始終無法公開統一,這種不透明的狀況讓我無法放心長期使用。
另外我曾經碰上幾次不好的體驗,特別嚴重的是碰上平台當機,當時由於綁定了信用卡也已經訂餐付款,當下趕快截圖找客服。
後來我還是沒有很確定當初的付款有沒有成功退款,加上也有網友分享過信用卡被盜刷的經驗,安全上似乎有疑慮,從此我不再綁卡,而是每次付款前才輸入。
也有一次碰上優惠碼過期,問題在於商家印刷資訊與平台不一致,但最終求助無門。
外送平台客服系統其實一直被許多網友詬病,不少狀況都涉及了已經付出去的錢及相關的補償問題,但顧客常常到最後索賠不成只能自認倒霉。
還包括一些等了幾小時、外送員品質控管等問題,說經驗不豐富,但也碰過夠多狀況了,其中扣分的經驗比較多,於是我選擇了短期使用、保持距離。
冷蛋的特殊用法
上一段分享比較多負面的經驗,但其實我也曾經從外送平台獲得幾次好的體驗,這部份我也打算分享出來,平衡報導一下。
曾經一次最感恩的經驗,是在 Covid-19 確診的時候。當時在家遠端視訊看診,發燒喉嚨痛很難受,出門也會有風險,於是使用了 (非餐飲) 外送平台請司機幫我取藥送到家。
雖然多付了點外送服務費,但我覺得既合理又值得,也很感謝願意接單幫我送到家門口的司機。
有時候真的太忙太累懶得出門或自己料理,也會叫外送到家,次數可能屈指可數,那就是我判斷付出額外代價換取一定好處的時刻。
而目前我仍然偶爾會用的是「外帶自取」功能,例如上班回家的路上事先點好餐點,經過商家時就可以不用等直接取餐,回家好好享用。
事實上「外帶自取」是對我來說最實用的使用方式,因為不用額外支付外送員的費用,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折扣,總價格是有機會與餐點原價差不多的。
餐廳能提早接單先準備,我也省下等待時間,搭配優惠價格對消費者也合理,在平日自己時間不多的時刻感覺真的划算。
還有一種特殊用法,是我會拿選單頁面「找靈感」,實際上我沒有下單,純粹是為了面對「要吃什麼」的人生難題。(笑)
看看琳瑯滿目的照片可能就突然覺得想吃哪一類食物,就算是平台上沒有的餐廳,但我已經找到自己要的答案,謝謝平台,我決定要去那家店買了。
更宏觀地看待外送經濟
最近 Uber Eats 要合併 Foodpanda 的新聞很大,讓人不禁思考,一家獨大會更貴嗎?有沒有公平交易、壟斷的相關問題?網路上也有不少討論。
以目前的外送經濟規模來看,市場就是有這麼多需求,發展趨勢也還在持續,雖然我保持一定距離使用,也不會完全抗拒或反對趨勢。
但與此同時,外送經濟其實還有很多問題可以思考與討論。
前面說過,平台、外送員、餐廳商店都要賺錢,而消費者如我當然不想付太多錢,不然寧願不使用,這裡面有很標準的利益衝突問題。
外送經濟理想上是多贏局面,實際上卻不是,想想誰在這個狀況下被犧牲?
目前平台抽成不低,外送員其實是冒著風險換取金錢,這幾年「承攬制」或「僱傭制」的討論仍然持續著,怎樣才能合理保障勞動力?
餐廳加入平台也要各種成本,還必須遵守一些強制性的定價策略,他們的利潤很可能被壓低,餐飲業本來就不輕鬆,這幾年種種因素造成各類成本上升,是不是又更辛苦了?
消費者呢?其實許多外送員與餐廳都會把成本轉嫁到外部。
每天看到許多外送員在路上亂停亂竄,造成交通地獄;外送員跑單到了餐廳等不及,造成插隊問題;商家為了賺取足夠利潤,偷偷把內容減量;商家為了讓外送員直接門口取餐,又加深交通地獄...
然後這些成本外部化的狀況還會交互影響,產生惡性循環,最終我們仍是受害者。
說得再遠一點,外送經濟是拿時間與風險換錢,很難累積價值,長期甚至可能影響整體經濟產業發展,當然許多人力都投入外送是因還是果,這是另一個社會議題。
而這些也都是我一直保持距離慎用外送的原因,當利益衝突持續發生,我常常寧願多走幾步路,用荷包親自「投票」給我認為對彼此都合理的店家,不過度依賴平台。
每個人使用外送有各自的想法與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經驗與觀點,希望能讓更多人在使用時想想優點與背後的代價,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