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理財就是...如何面對財務地震

地震會造成許多損失,那人生會不會碰上「財震」呢?該怎麼辦?

最近台灣地震頻繁,尤其東部地區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很多人被迫陷入困境。

即使大部份民眾身處相對安全地帶,許多人也在半夜被震醒數次,在高樓層搖晃時驚慌失措,在過了幾個月仍然碰上「很有感」地震而感到不安。

於是我們有了警覺性,會開始注意防災相關訊息,記住地震當下正確的行動,也有不少人準備了防災避難包,對於地震有了更多的知識與觀念。

那麼理財呢?

冷蛋想了想,理財跟防災也有很多類似的面向,畢竟人一輩子的財務狀況不可能是平穩的一條線,如果沒有富爸媽,就幾乎一定會碰上財務地震期,該如何準備才不會被震垮呢?

這篇文章就從三個地震觀念發想,思考我們可以如何做好基礎理財。


設計抗震結構

目前閱讀文章的朋友,不一定都經歷過 921 大地震,或者印象不深,但當年經歷過的人大部份都嚇壞了,現在網路上還找得到不少當時建物倒塌的照片,看了令人觸目驚心。

最近東部的大地震也造成數棟房子歪斜倒塌,許多建築變成危樓或出現受損狀況,但比較新的建築幾乎沒事或只有輕微損傷。

這是因為經歷過 921 大地震,建築物相關法規修改過,耐震規範與設計結構都加強許多,因此新的建築都有比較良好的抗震能力。

就像當年台灣經歷 SARS 的慘痛經驗,讓我們在面對 Covid-19 時一度成為防疫最好的國家,這都是過去經驗換來的寶貴知識。

那麼財務上有什麼基本的「抗震觀念」嗎?當然有啊!有很多人們已知的財務地震,例如時間到就必須繳交的大筆支出,最近很多人在報稅不是嗎?

比較長時間看來,一生中勢必會有更大筆的支出。例如結婚、旅遊、買房、教育基金、退休金等,那些我們事先知道並選擇要達成的財務目標。

除了事先知道的目標,生活中還會有突然碰上的事件,不管是必要或者是機會,一筆不小的臨時支出是否有辦法負擔?

例如突然出了意外要住院、臨時沒了工作在待業,這段期間需要一些基本生活費;或者出現一個重大機會,例如一份好差事,但是要搬家到另一處,需要花一些錢和時間才能安頓下來。

我們不知道這些事情會不會來、什麼時候來,但知道有這種機會與命運存在。

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就像是明明告訴你地震帶遲早要出現地震,卻在蓋房的時候無視抗震規範,那麼當地震一來很可能就周轉不靈,財務狀況被震得東倒西歪,或遇上機會卻無法把握。

那麼如何針對這些狀況設計抗震結構呢?

很簡單:做基本的財務規劃、長期儲蓄、建立足夠的緊急預備金,重點是實際開始存錢

例如有一筆半年生活存款,住院時就不必擔心沒錢吃飯,可以養好身體,待業期也能安心準備,好好找下一份工作,甚至花點時間自我探索找到更適合的人生道路。

有規劃好長期儲蓄,就能在時間到來,需要大筆支出處理財務目標時,順利拿出錢來。

如果有做投資,好的資產配置可以分散風險,短期要用的錢不進場,市場短期狀況不佳也不會影響到當下的生活。

因此為自己設計一個好的財務結構,就像建一座符合經驗規範的建築物,能幫助我們度過大多數的財務地震,並在好運降臨時掌握機會。


面對大地震及未知

上一段的「財務抗震」針對了那些已知可能發生,並且「震度」在合理範圍內,我們有辦法靠自己事前準備來處理的問題。

除此之外,也會有一些雖然知道,一旦碰上卻無法抵擋的大地震。

例如真的很嚴重的人身事故、疾病或身外之物的重大財損,都可能讓人生在一夕之間變天,我們知道有這種事,但只能希望不要發生。

針對這些巨大到無法抵擋的「強震」,有時只能說是命運,但面對已知的狀況,我們還是有機會做一點事前準備。

例如面對事故、疾病或災害,可以靠保險來降低某些狀況的衝擊;在財務狀況不佳的國家,有人擔心鈔票無法保值,於是買了黃金或其他抗通膨資產。

其實這種「抗震策略」的想法跟上一段差不多,因為已知有些狀況自身無法負擔,因此想辦法做好緩衝,差別在於這次可能真的會遭受巨大衝擊。

在強震中或許沒辦法毫髮無傷,但事前有準備便能盡量降低傷害、提高存活率,只要留得青山在,就有機會東山再起。

除了已知的大地震,還有一種問題叫做「世事難料」,人生中總有一些沒有料想過,甚至完全不知道有黑天鵝存在、人算不如天算的未知狀況。

也許是過去沒碰過的更大地震,也許是持續暗暗侵蝕地基的小震動,最後形成土石流。那些事物是什麼?何時用什麼形式樣貌出現?冷蛋也不知道,要是知道就不能叫做「未知」了。

什麼都不知道?那不就完全沒辦法預防這種未知地震了嗎?

或許我們還是能做點什麼。面對未知需要的抗震策略是「風險意識」與「分散配置」。

雖然一切都是未知,但保持風險意識就是不斷提醒自己「黑天鵝可能存在」,因此會不斷地觀察、學習、思考,真的出現特殊狀況時比較能臨危不亂。

例如在投資時很多人想的是「這次一定賺」而不是「有個萬一怎麼辦」,才在投資大地震中驚訝地發現「怎麼會這樣」,從此無法翻身。

人生態度樂觀很好,但許多時候仍須謹慎,如果平時不先未雨綢繆,那就不會每次都「總會有辦法」過關。風險意識就是知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有更周全的思考及策略。

而這種思考衍生出的策略通常就是「分散配置」,採用廣泛的資產配置觀念,狡兔三窟。簡單的例子是讓收入來源多元化,像是多個兼職、建構被動收入等。

但面對未知的財務地震,能做的其實不只是分散財務,而是進一步思考如何分散到財務以外的形式與面向。

例如可以把錢花到自己身上,讓自己增值成長,那麼即使身外之財受到損害,還是能想辦法「吃自己」;或者把自己的技能或興趣分散,萬一某個領域出狀況,還有另一種生存的方法。


正常能量釋放

常聽到專家學者分析地震時會說,這次的地震是「正常能量釋放」,意思大概是我們在地震帶附近生活,每隔一段時間碰上程度大小不一的地震是合理的。

畢竟地殼擠壓變動,總是必須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狀態才會停下,要是能量累積過多卻遲遲沒有辦法釋放,反而要擔心一旦爆發可能特別嚴重。

其實,我們的財務狀況也有許多類似的現象。

有一種現代人很習慣的消費方式容易不知不覺累積地震能量,就是刷信用卡。

正常使用信用卡沒問題,但刷卡當下看不到「實際掏出錢來」的特性,會讓人更輕易地花錢,然後在拿到帳單時才受到地震襲擊。

更嚴重的是,帳單還能分期付款,只繳最低金額,有些人就這樣持續累積卡債,循環利率越滾越大,最後難以負擔鉅額款項導致信用破產。

因此我們要謹慎使用現代方便的各種金融工具,尤其每個月「該被地震」的時候就乖乖讓錢包的「正常錢量釋放」吧!不要讓債務累積,才不會造成財務大地震。

還有一種能量釋放,不是平時不斷消費造成的大量財務支出,反而是都不消費造成的。

不管是因為現實所迫,或者關注財務的方式比較極端,有些人或許會用不太聰明的方式省錢,就像是為了減肥不吃不喝一樣,這顯然是一種累積地震能量的行為。

這種極端的策略可能會在到達臨界點時炸開,讓人做出報復性消費的行動,反而遠離了原來的初衷。

規劃好預算,讓自己能在一定額度內適度揮霍,這就是一種「正常能量釋放」,有助於長期財務平衡。

這次的文章內容差不多就到這裡了,希望這些觀點可以讓你對財務地震更有概念,並實際建構出一套穩固又有彈性的抗震系統,在生活中順利度過金錢關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