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身不由己的生活中,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時間?

平日忙碌沒時間,假日一下就過了又什麼都沒做,能打破這樣的循環嗎?

現代人生活忙碌,平日忙著上班賺錢養家、上課念書考試,回到家覺得已經累了一天,身心俱疲,什麼都不想做。

到了假日,因為累積好幾天的不自由終於解放,於是開始「報復性自由」,就像這幾年 Covid-19 解封後的「報復性消費、旅遊」一樣,要把悶了許久的委屈都補回來。

大部份人的一週就是在這種反覆的壓縮與放縱中度過,即使是非典型工時的朋友,也能找到類似這樣、只是不同頻率的規律週期,而這樣的狀況可能維持數十年不變。

這樣的人生有什麼問題嗎?其實沒有,人類與萬物從以前不就有規律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種規律,春夏秋冬也是週期,只是在現代的樣貌與過去不太一樣。

但如果想想覺得對這樣的現狀不太滿意?想開始做點什麼讓自己擁有更多自由?不管是時間自由、財務自由,不需要報復而是平常就自由?

在前一篇文章冷蛋才剛點出灰色的事實,當然很難立刻改變一切,我自己也還在摸索。

這篇文章的標題用了「如何」的字眼,卻也沒辦法告訴你三招兩式打天下的秘訣,我們必須從更底層的問題開始思考。

因此接下來我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分享思考的過程與相關經驗,希望其中有幾件小事能讓我們開始掌握更多自己的生活。


平日假日都沒時間?

平日的沒時間,上篇文章已經著墨夠多了,相信大部份人也都有很「扎實」的親身體會,這邊只快速把現實生活濃縮成幾句話。

「身為人類,我們必須有充足的睡眠,而身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平日必須花上大半時間上班上學,再加上吃飯洗澡與雜事,一天留給自己的時間只剩不到 4 小時,而且處於疲累狀態。」

這是上次冷蛋親自計算出的真實數字,應該符合許多人的現狀,社群上也不時看到抱怨沒錢也沒時間的真實心聲,認為不可能有心力、有機會改變生活。

假日應該自由許多,但很弔詭的是,我們也很常在假日,尤其在連假的尾聲,感覺到一天一下就過去了,仍然沒有自己的時間,忙碌的平日又要到來,似乎心裡還沒準備好要面對現實。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這是相對論,是上天的陰謀對吧?

不,狀況還不是這樣,如果快樂也就算了,很多時候我們感到不解的是:我這個假日怎麼好像沒做什麼?這個假日有好好「快樂」嗎?

明明放假前還決定要「報復性的」大玩特玩,要一口氣追劇、要去哪裡瘋...現在要收假了,卻想不起來自己做了什麼?

好像有補眠但仍然很累,好像有追劇但轉來轉去看了無聊的內容,甚至忘記看了什麼,說要好好玩樂卻都在放空滑手機?下午才起床更別說去哪裡瘋了,我都懶得出門了。

想想上面的描述不知道有沒有哪部份符合自己的真實呢?更別說有家庭要顧的朋友,還分什麼平假日?假日要帶小孩陪家人,比平日還累哪!沒有連假後的補假這種東西讓我們回血嗎?


理想中的假日樣貌

假日沒有被好好利用,或是即使假日也沒有自己的時間,這些接近大眾現實的狀況,相信在上一段的描繪中已經足夠清晰,也能讓大家發現一些「為什麼沒時間」的重要因素了。

在更仔細探究這些因素之前,先暫時不管有沒有辦法改變現實,讓我們想想「如果真的有自己的一天」,那應該會是怎樣的樣貌,就像前一篇文章一樣仔細計算「時間帳」。

自己的假日不用上班,可以想見光是這樣就比平日多了很多時間,但有些事是不分平假日都得做的,我們還是得吃飯睡覺洗澡。

理想的睡眠時間是 8 小時,三餐加洗澡當作 2 小時左右好了,另外理想的假日時間比較自由,不用趕時間可以慢慢來,我們可能花一些時間放空、緩衝,不知不覺的狀態假設共 2 小時。

這樣的假設我想還算合理,要睡滿 8 小時其實躺上床的時間要更久,三餐不管是自己準備或外食也會有一段額外的時間;如果像上一段描述的隨便打混,甚至一整天就這樣過去了。

另外,平日夠忙碌了,假日總得留點時間給家人朋友,不管是約個吃飯、回個老家,加上交通時間也得花上至少 2 ~ 4 小時左右?

就算不是每週都約吃飯回老家,但也有些平時沒有空處理的事務,例如家事、買菜、繳費及其他雜事,趁著假日一起處理,可能也會花上差不多的時間?

好了,來算一下目前的總時數:個人基本需求 8 + 2 + 2 = 12 小時,親友與累積事務 2 ~ 4 小時,合計起來大概是在 14 ~ 16 小時的區間。

這是「如果有自己的假日」可能的樣貌,看得出來扣除上班通勤,的確多出了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估計約有 8 ~ 10 小時,這是以冷蛋的經驗與觀察得到的數字。

當然每個人的狀況可能跟這裡算的結果有出入,我知道很多辛苦的顧家者,或是薪水不夠假日還得加班兼職的朋友真的沒有這些時間,但相信大部份人還是偶爾能有自由時間的經歷。


有意識才能保護

到這裡冷蛋已經把平假日的樣貌量化了,由於也有許多朋友是變形工時或要顧家兼職,平假日的分界不是這麼清楚,接下來我就改稱為「忙碌日」與「彈性日」吧!後者指的是相對有自己時間的日子。

那麼在這裡再一次列出屬於自己的時間,「忙碌日」大概只有不到 4 小時,而且常常處於疲累狀態,「彈性日」則可能有 8 ~ 10 小時,應該可以相對有精神。

知道有多少自由時間之後,現在回到標題,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時間呢?

這篇文章真的沒辦法給出立刻有效的答案,但其實我已經示範了第一步:好好列出自己的時間帳,並把一些想到的細節、狀態也記下來。

在記下來之前,我可能只知道「忙碌日」很忙很累,回家只想躺平,但現在我知道扣除那些「身不由己」,應該還有兩三個小時可以利用,也許有點零散、也許很累,但「知道有時間」是個開始。

當我知道自己「只有兩三個小時」,就會更積極思考有什麼方式利用,與其不知不覺滑手機、轉台,然後迎接又一個忙碌日,不如花半小時做點真正想做的事,看一集真正想看的劇,反正不管是否疲勞,一次也不容易專注三個小時,不如短期但有意義。

另外也可以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不疲勞」,例如重新規劃時間分配,早點睡早點起,趁剛睡醒有精神,上班前的半小時做點什麼。


開始基礎的保護行動

同樣地,在記時間帳之前,「彈性日」很可能真的被「報復性打混」給混掉了,因為忙碌日太忙又捨不得睡、作息不規律,導致彈性日睡到日上不只三竿,一開始就少了幾小時。

睡眠當然要充足,但不是利用報復性補眠的方式。如同上面提到的,可以開始嘗試規律作息,把屬於自己的時間拿回來,這也是比較好的睡眠方式

另一方面又因為彈性日比較有長時段的自由,在真的意識到之前反而容易隨便打混,由於沒有規劃,「不知道要做什麼」就真的浪費了有精神的大好時光,變成第一段描述的無聊假日。

當意識到自己的彈性日有「精華的八個小時」,可能很難全都好好利用,那也沒關係,先規劃「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是一開始是「報復性」的行為也好。

好好善用精華時段,不必一口氣,就算只間隔性地花上其中三個小時都好,把那件最重要的、甚至報復性的事情做好,這個彈性日就不是「什麼都沒做」了,就從這樣的心態與行動開始。

這麼一來,我們會開始拿回自己生活的主控權。

即使目前上班通勤身不由己、需要顧好一大堆生活上的人事物身不由己,但從少數我們真的可以自主的地方開始保護,做點思考規劃,做一件小事,這會讓我們感受到人生「沒有那麼身不由己」。

當然,這只是開始,即使是在忙碌的每一天,也有更多可以保護時間的技巧,也有可以找到自主權的方式。在估算時間帳、量化計算的細節中,其實我們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冷蛋打算在之後持續分享自身的經驗與想法,希望能幫助自己與需要的朋友,找回我們擁有的時間與自由,期待與大家一起變得更好。


相關閱讀:

身不由己的生活中,我們有多少自己的時間?

你會記「時間帳」嗎?用三個問題輕鬆找到消失的時間 (上)

你會記「時間帳」嗎?用三個問題輕鬆找到消失的時間 (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