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東西我好想要!但晚點可能比較便宜,該怎麼辦? |
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消費,許多時候花錢就像是商人與我們的心理戰一般,兩方都希望獲得相對最大的利益,也因此出現各式各樣的訂價及促銷手法。
這篇文章的標題就是最經典的模式之一。許多時候熱門商品剛出來,最新、賣相好,很多人搶著要,這時的價格會比較高,過了一陣子熱潮漸漸退去,則會開始降價促銷。
商家有他們的行銷策略,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當然也想盡量獲得滿足,最好是物超所值。
今天就來閒聊與購買時機相關的議題,沒有標準答案,純粹是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歡迎大家分享各種觀點與購物習慣,一起參與討論。
冷蛋的購物習慣
首先就從我自己的購物習慣聊起吧!針對標題的題目,冷蛋平常購物比較多是偏向「晚買享折扣」的類型。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也就是個小資族,才需要煩惱這樣的問題。要是有多到花不完的錢,那還管他什麼早晚?想買就花下去了。
因為金錢有限,加上我平常有在做理財規劃,在購物的時候會比較三思而後行。
晚一點買,不只是可能有折扣,而是更加上一層防護,能避免衝動購物造成的把資源浪費在不適合的地方。
晚一點買,可以先聽聽看其他人的評價。有些產品剛上市的時候為了搶時機製造話題,內容或者品管可能還沒有很穩定,這時候先買可能會變成白老鼠冤大頭。
等到過了一段時間,大家的評價不錯,產品也穩定了,然後還降價,甚至有新一代的改進,或是競爭對手與模仿者都跟上了,這時候就能花比較少的錢,選擇還更多,也獲得一定保證的品質。
而且大部份時候,我發現自己用不上那些最新、最流行的產品,或者說沒有立即的必要性。
冷蛋喜歡玩遊戲,最新的遊戲剛出來常常有很吸引人的內容與創意,但我的遊戲庫中還有之前特價時買了沒玩過的遊戲,市場上也還有太多號稱「經典」的遊戲不輸給目前的新遊戲,這代表有很多不用花太多錢就有良好體驗的選項。
遊戲只是舉例,其他購物也一樣,我只要維持比「最新」晚個一陣子,就能一直用更便宜的價格享受到足夠好的各種事物。
這是我大部份時候的消費習慣,以及認為「晚買」的優點。
早買晚買?其實也沒那麼簡單
上面說的是我購物時的大方向,但其實也沒那麼簡單,因為事情不是單一面向的,也不能簡單用二分法做結論。
晚買真的能「享折扣」嗎?要看買什麼,要是幾年前早點買台積電股票,那現在說不定就賺飽飽了?晚買只能被「套牢」在高點。
當然這只是舉個例子,事實上冷蛋個人不支持在投資買股票的時候「抓時機」,因為千金難買早知道,「擇時進出」這件事大家都想做,卻早就被證明是難以持續達成的夢想。
先不談投資,就說一般生活上的購物好了,冷蛋幾週前才剛外出取材,從一趟旅程中回來。
旅程中當然也會有各種體驗與購物,這時候會碰上一堆「期間限定」、「地區限定」,但行程通常卻是走過去就不會回頭了,如果沒有立刻消費,那連「晚買」的機會都沒有,或者要花更多錢請人代購之類的。
或者更生活化的,平時去超市、網購,都會有各種促銷手段,像是早鳥特賣、晚上出清即期品的「友善時光」、特定節日的大特價等。當商人也知道消費心理學,哪有一定晚買就折扣呢?
那早買是「早享受」還是「早受氣」呢?其實也沒有一定,像現在很多產品募資都是一邊做一邊聽消費者的回饋,一邊改進增加功能及穩定性。
早鳥支持的族群,也可能不只是當一般消費者,而是一起參與了影響產品走向的族群,最後獲得的結果或許更貼近自己的需要或想要。
冷蛋的正職是工程師,其實在工作上我們喜歡、也必須時時嘗鮮,走在最前面。
有新的產品、新的功能或思想,第一時間就會進去「玩玩看」,像是今年大紅的 ChatGPT,就會看到許多公司都開始追相關的各種內容與應用,號稱自己也很會「AI」。
雖然就跟上一段說的一樣,可能會碰上許多問題,時常當跌跌撞撞的白老鼠,甚至還要自己花力氣解決問題,卻有可能搶得先機。
To buy or not to buy
時至今日,早買晚買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問題,而是各有優缺點與機會成本,需要多方考量判斷,自己下決定並承擔後果的複雜議題。
所以就像文章開始冷蛋所說的,我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即使第一段分享了自己「習慣晚買」,但也不是準則。我也有早買商品、募資、贊助,甚至就像上面提到,自己參與商品解決問題的經驗。
不過經由這些年研究理財與其他的人生經驗學習,我有一些可以「兼顧」以及做「大方向判斷」的個人觀點,在這邊做個整理,分享給讀者朋友們。
首先是在財務上,可以利用預算分配的方式做「兼顧」早買晚買的選擇。
例如冷蛋自己實行,也不斷推薦的「六罐子理財法」,裡面的帳戶分配就是幫助我做兼顧的策略。
大部份的時候,我會習慣晚買,控制在預算內,如同第一段所言維持「晚一點」、「不從眾追最新流行」就可以用相對划算的價格享受生活。
但像這次外出取材,行程中的花費就是事前規劃累積來的,搭配六罐子的「玩樂帳戶」,行程中我真的很想消費時,也能心安理得的「早買」或者「不管早晚」,盡情享受當下寶貴的體驗。
或者在生活中,當遇到「對長期或未來有好處」的時機,我可以用六罐子的「教育帳戶」、「長期投資帳戶」的資金立即消費,及早購入「成長的機會」。
也就是說,其實冷蛋會晚買、也會早買。透過八二法則來判斷「重要」、「必要」的事物,也保留可以盡情享受「想要」的額度,我可以兼顧早買與晚買的好處。
對我而言,可以早買的:買教訓 (人生的失敗越早越好,或者看書了解別人失敗學經驗)、買成長 (學習課程、自我成長)、買資產 (合理曝險的市場投資)、買機會 (人生體驗、或者能讓自己往上跳升的機會)。
不要太早買的:不買負債 (例如花大錢養跑車)、不從眾買流行、不太早買隨時會變的事物 (例如離出發時間太遠的行程)。
但是我也保留短期與長期的資產規劃,讓自己在一定額度內可以想花就花。
這是我對早買晚買這個議題的思考,簡單分享,希望能讓大家也產生一些想法漣漪,歡迎將你們的想法觀點回饋給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