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生決定一輩子?不認分想翻身只能賭一把嗎? |
前陣子冷蛋寫了一篇關於人生志願選擇的文章,起因是看到社群媒體上的一篇內容,該篇文章被很多人贊同轉推,當時我有一些延伸的想法。
最近又看到該文章作者的後續分享,將社會上的人群按照家世背景分成幾類,告訴大家一個重要的概念:「一種建議無法適用於所有的人」。
作者提到要小心網紅鼓勵人勇敢追夢的雞湯文,文中也講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風險承擔」,這樣的內容冷蛋很贊同,「風險」觀念也是這個理財部落格文章的一大主題。
讀完文章我思考了一陣子,又有些延伸的想法,決定再寫一篇文章分享出來,希望能對讀者朋友們有些幫助。
人生就是刷首抽?
近年來抽卡手機遊戲盛行,大家在剛加入時都會想辦法拿到一個特別好的開局,再正式開始遊玩,如果一開始沒有拿到好的角色或能力就把遊戲程式砍掉重啟。
事實上這種「刷首抽」的概念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以前看賭神系列電影,其實就有這種玩法了。
如果在梭哈時起手的牌太差,通常是不會下重注的,畢竟換到好牌的機率不敢保證;要是起手有大牌,就值得好好經營,想辦法騙對手跟注,畢竟這局獲勝機率很大啊!
人生不是賭局,也不是可以讀檔的遊戲,所以我們不該完全按照這樣的想法面對,但起手的牌是好是壞的確有不小的影響。
要是有個富媽媽富爸爸,可能一輩子不用工作,可以隨意花錢吃喝玩樂;不然也可以拿著父母贊助的 1000 萬元去買股票,輸了幾百萬也不太心痛,因此心態上反而有機會撐過短期虧損而翻身賺更多。
或者真的要創業築夢也行,一樣是拿著上千萬去實踐夢想,可以不怕失敗反覆嘗試,這樣的玩法當然成功率比一般人高很多。
這很現實,很不公平沒錯。有錢人「風險承擔」的能力確實比一般人高,即使他們未必有這樣的概念,但總之他們可以冒更多險,獲得更高的利益或成就。
既然原生家庭的影響這麼大,那我們小資族該怎麼辦?是不是一輩子只能苦苦掙扎,別追夢了?那狀況更差的負債族不如乾脆去投胎,重新刷首抽比較快?(冷蛋文章不鼓勵自殺!)
我認為不完全是這樣。
我贊同所有人都應該認識「風險承擔」的觀念,過去也寫過許多相關文章,其中也包括投資上的風險承擔方法。
不過仔細想一下什麼是「風險」?風險其實代表著「有變化」,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不是一輩子都不變的,不管目前自己的手牌是好是壞,都可能有所改變。
人生會有變化
人生起手的手牌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一開始的風險承擔能力來自原生家庭,此時能做的事或許不多,除非你含著金湯匙出生。
這時該做的事就是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至少要有基本的概念,才知道哪些建議適合自己,不會在看到網路上的勵志故事時,不顧一切地追求太過虛幻的夢想。
這其中包括理解「倖存者偏差」的概念,許多投資教學與成功學常常只是包著糖衣的陷阱,讓人以為可以短期間翻身,卻落入更深的谷底。
另一方面也包含對「穩定」的理解,例如許多人可能為了追求穩定而考公職,但軍公教在現代快速變遷的大環境保證「穩定」嗎?答案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樣。
理解基本概念之後,我認為可以進一步思考:人的風險承擔能力是「會改變」的!出生時的家庭狀況很重要,但不是一輩子就這樣!
隨著時間過去與不同的選擇,家庭或自己的承擔能力有可能逐漸改善,這時候是不是稍微有餘裕可以「追求夢想」呢?也許必須重新評估。
反過來也可能原本的風險承擔能力不錯,但就是遇上了不可抗力的命運,導致變得比較脆弱,這時候該如何是好?如果事先有準備,答案會不會有所不同?
也就是說,除了針對目前狀況理解,做好適合的規劃以外,也要隨著時間與狀況,定期覆盤調整規劃。
冷蛋建議可以針對中長期做最簡易的大方向思考,利用三選一的選擇題,問自己如果狀況「變好」、「變壞」或是「持平」,那時可以怎麼做下一步嘗試?
要是能先有這樣的思考,即使目前狀況暫時不變,也能先做準備。當機會來了就更有可能抓住,厄運找上門也有辦法更快速因應止血,這樣長期就有可能變好,而不是一輩子只能怎樣。
用 3 + 1 思考,主動選擇改變
上面的三選一風險規劃,是比較被動的風險管理方法,算是防禦型的人生遊戲打法。我們可以再更主動一點做出嘗試,讓自己的人生有機會跳脫原來的階層。
這並不是只給小康以上族群的雞湯建議,我不敢說所有人適用,但仍建議大部份經濟狀況沒有在最底層的朋友都能先聽聽看我的觀點。
方法是這樣的,以上一段的防禦型思考為基礎,也就是先做好基礎風險規劃,避免大幅落入更艱難的境地。
在這樣的基礎上,定期給自己新的嘗試目標,用的是下面這個 3 + 1 的選擇題:
A. 嘗試 A 目標
B. 嘗試 B 目標
C. 維持原狀
我先列出前三個選擇,這裡的「目標」可以是任何思考過,有機會讓人生有所改變又想嘗試的事物,也許不要太跳脫本業,要是能相輔相成提升自己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例如冷蛋的部落格最近除了投資理財,也開始分享習慣養成的內容,因為我認為好習慣能夠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而且好的投資理財習慣也能穩定累積資產。
對,我不是鼓勵大家拋下一切去創業築夢,而是從追求個人興趣、探索自己,以及自我成長的方向開始下手,讓自己有能力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那為什麼要有 A 跟 B 兩個目標呢?這是要鼓勵思考,讓自己開始習慣擴展選擇。太多選項容易造成決策疲勞,但兩個選項就能比較優劣,想想自己更想嘗試什麼,哪邊的表現更好,可以朝那個方向繼續鑽研。
至於 C 選項,是要提醒自己:什麼都沒做也是一種選擇。人很容易不想改變,但這就是被動地把選擇交給大環境,如果環境一變自己就得面臨新的風險,因此如果一直選擇「維持原狀」,可能會是較差的策略。
但偶爾也可以喘口氣,告訴自己堅持在目前的目標繼續努力,只要不要連續「維持原狀」太久,就是在繼續成長的道路上。
所以我說那個醬汁呢?
好了,最後我要講那個「+1」的選項了。
D. 以上皆是 / 比例組合
以前考試時選擇題常常會有「以上皆是」的選項吧?這個選項其實很有用,告訴我們選擇題可以不只是選擇題。
用「選擇題」來做計劃,也是一種簡化過的方法,避免沒有方向或決策疲勞。但就像過去文章提過的,人生不是二選一,D 選項就是在提醒自己我們還有更多道路能走。
A 跟 B 組合搞不好是個更棒的方式,可以「我全都要」,或是按照一定比例付出時間心力嘗試,可以找出比較喜歡或擅長的一方,甚至能跨領域結合產生新的可能性。
A 跟 C 組合代表著我們可以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在顧及目前狀況的情況下,只要完成 A 選項的子目標,就稱它「小 a 目標」吧!
有時把目標切割會更容易開始前進,例如嘗試建立更明確的運動習慣,每天慢跑兩分鐘。
對,就兩分鐘,這麼簡單應該可以達成,還是做不到代表不想做,可以探索背後的原因;如果做到了可以改成五分鐘,漸漸地有機會真的養成運動習慣,然後也成功地達成一種習慣養成目標,可以往其他領域嘗試。
這 3 + 1 的選擇題跟目前手牌好不好沒關係,但卻能讓我們開始有新的可能性。
有時候正因為處境不好,才更應該花點時間「追求夢想」。這不代表不顧當下生計,把一切賭在翻身上,而是研究如何花 80% 的時間心力顧好基本,另外 20% 時間嘗試增加可能性,讓自己有機會跳脫原來的階層。
有些人可能不太相信這輩子有機會改變,看這篇文章也覺得是心靈雞湯,不過我希望傳達的是:一種建議不適合所有人,但一種建議也不適合一個人過一輩子。
就算狀況不好,也有很多管道能先學習不同的建議 (甚至是免費的),開始嘗試改變,問題仍在於「不要光看一個簡單的建議,就覺得一輩子都這樣」。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一些朋友開始做出新的思考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