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3 + 1 張圖,讓你有更好的人生志願選擇

日本製的壓縮機非常稀少,台灣人的出路選擇也很稀少?

不久之前,冷蛋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篇文章,附了一張類似上圖但更長、更多志願分類的圖片,大致反映了目前台灣社會現狀。

該篇文章獲得了非常多的迴響與分享,看來是目前社會普遍認同的共識,圖片內容感覺就像心理測驗、星座分析,簡單又有趣,從頭開始照著箭頭選擇就可以得到自己「該選什麼未來」。

冷蛋也出社會工作了十多年,看著圖片覺得有趣,但又有些不同的想法,覺得光靠這樣一張圖來決定人生志願實在太簡單了。

因此這篇文章我想從一張簡單分類的選擇圖開始,分享一點延伸的觀點,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朋友做出更有價值的選擇。


簡單選,不好嗎?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的意思不是該篇文章的「簡單分類圖」不好、不對。

這樣的圖既然獲得了這麼多認同,表示真的有打中大家心中的點,算是忠實呈現了台灣社會目前大致的狀態。

我們的社會正在轉變,比過去更能包容多元價值的工作與人生,但轉變的速度與幅度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要改變的前提是我們要正視目前的狀況並點出問題,簡單分類圖很清楚地描述了目前的真實,照著箭頭從頭走到尾,的確能夠選到一個可能的志願,這樣簡單多了。

但要開始反思的是,我們真的只能這樣嗎?

我覺得這樣的選法背後似乎隱含了定型心態:認為自己的能力與想法一輩子都不太會改變成長,選下去就注定了未來的工作。

選高中大學或是剛出社會時,或許可以直接參考這張圖,但出社會一陣子以後,我們必須開始跳脫二選一的思維,才更有機會朝著想要的生活接近。

因此接下來冷蛋想用三張圖來延伸這種「簡單分類圖」的使用方式,不是原圖有問題,是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它。


箭頭雖小,五路俱全

首先分享第一張圖:一個簡單的選擇其實包含了很多可能。


因為分類圖不可能概括所有細節,只能指出大致上的分類,其實每一個超大分類中還有許多子分類,子分類中又有更小的分類,不是一條線一個箭頭走到底就沒事了。

舉例來說,像選擇當醫生只是一個很粗略很廣的說法,現代醫學專業分工極細,內科、外科、眼科、牙科、胸腔科、皮膚科、檢驗科...

選擇電機之類的科系也一樣,未來還細分成電機組、電信組、物理組、資訊組、光電組...

當然只是在選大學志願時不可能知道每個科系的所有細節,即使出社會工作後,隔行如隔山,就連同公司坐在你旁邊的同事跟你做的事情也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在光看到一個箭頭後面的分類時,其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只能很大致上的給自己一個第一印象。

這些分類更像是把社會上的很多人丟進去的平均結果,但對於個人則需要有更多理解及探索,不是像指腹為婚地告訴你「將來就做這個了!」我們的人生沒有這麼簡單,也沒有這麼無聊。


逆向操作,保留選擇

接著第二張圖看起來比較複雜,我先列在這邊,下面慢慢解釋。

通常看到「簡單分類圖」的第一直覺,就是照著描述選擇自己想要的選項,一路走到底,那大概就是適合自己的結果。

就這樣,然後「啪!沒了。」

但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利用分類圖:如果選擇那些比較不想要的選項,一路走下去,最後走到底的結果通常會是「絕對不想要」的道路。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尤其是對於各領域的細節都還懵懵懂懂,缺乏認識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實際走下去的結果,裡頭可能有些自己會熱愛上的內容也說不定。

但是真的很不想要的事物有時反而容易辨識,例如從小怕見血,就知道自己不太可能走某些生物或是醫科的領域 (當然也可能有例外)。

因此我們先選出「不要」的選項,向上圖一樣用紅色打個叉,這個步驟不會只做一次,可以利用分類圖多走幾次,排除掉一些明顯比較沒興趣的道路。

當排除了一些選項以後,剩下的道路其實都是可以考慮的,尤其是如果還在高中大學階段,除非有非常明確的志向,不然多保留一些可以嘗試的選項,未來可能有更廣的出路。

這些可能的選項可以再多走幾次分類圖,按照自己目前的想法做排序,如同上圖綠色的數字。

有一些好像不太想走或真的沒頭緒的路,也可以不用全都排序,向上圖黃色問號的部份是真的不清楚的,那麼先不理會也無妨,只要排序不要只有一條唯一道路就好。

我們不會知道未來十年最熱門的職業或科系是什麼,很可能不是現在最熱門的,甚至還沒有被創造出來,因此保留選項當備案,讓自己未來有不同道路可以走。

上圖還有一些藍色的箭頭是什麼呢?那是某些領域或許比較有機會轉到另一個領域的記號。例如某些基礎科學將來容易朝其他領域發展,如果有興趣或許可以優先排序,因為這些選項未來的選擇可能更廣,即使做得不太順利還可以跳到另一個領域。

建議將這些記號、排序都做好並保留下來,甚至可以記錄一點自己當下的想法。未來實際進入了某個領域,有了更多認識或者迷惘時再拿出來更新,你或許會更清楚自己要什麼,還能往哪裡走。

這是我認為「簡單分類圖」比較好的使用方式,事實上出社會以後,絕大多數人工作的內容跟當初在學校學的東西都不一樣,只有非常少的人做的事跟所學完全相同。

另外在現代更不可能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即使是公務員都未必能保證一輩子安穩,因此為自己保留更換道路的選項非常重要。例如這三年碰到疫情,許多產業出狀況,這時要是有備案及開放的態度,就更知道自己「還可以怎樣」。


兩個領域,無限組合

第三張圖我想引用一下某部電影中的金句。

明眼人看懂了,這金句出自周星馳電影《賭俠》:「同花打不打得過 full house?除非你老爸變成了兔子!」

在撲克牌規則中,單純的同花是輸給葫蘆的,原因是單純的機率問題。但最後賭俠卻獲勝了,他拿到的是出現機率更低的同花順。

單單順子或者同花都很常出現,不算好牌,但同時具備兩者特性的時候,將成為場上最稀有的存在,此時就算是數字再大的葫蘆都無法與之爭鋒。

我們可以把上圖的同花和順子當作是「簡單分類圖」中選出的兩個志願領域,每個領域都只有少數人能夠成為其中的佼佼者,某些領域可能比其他更熱門。

但結合不同領域創造新的可能,能讓人變得獨一無二、無可取代。

兩個方向中間的組合有無限多種,甚至可以將三個領域做結合,那麼在這獨創的新領域中你就是最有競爭力的。

漫畫《火影忍者》中有「血繼限界」的概念,指的是能將兩種屬性忍術結合變成新性質忍術的特殊血統忍者,強得難以對付。

我們沒有特殊血統,但世界上的職業本來就是人創的,不需要有血統、也不需要實力頂尖,只要在某幾個領域還過得去,就有機會突破原本的分類圖,創造新的選擇。


人生不是二選一

分享了三張圖與我的一些觀點,文章最後幫大家整理一下。

第一張圖,我們建立了箭頭不是唯一道路,只是一個開始的概念。

第二張圖,幫助大家更有效地使用簡單分類圖,做出更周全的人生地圖,也保留了未來更多發展及轉向的選擇權

第三張圖,讓已經選擇了幾個領域的朋友有機會突破框架,找到專屬自己的生命出路。

我想或許這些概念能夠用下面這張圖做個總結。

當我們碰到一個二選一的選項時,應該問自己「真的只能二選一嗎?」

事實上我們不是機器人,不可能 100% 標準只走其中一邊,當被詢問是或否、對或錯、有沒有、能不能...更符合現實的狀況應該是「大概」、「75% 偏好這邊」、「比較算這樣吧?」這種模稜兩可的答案。

面對兩個以上不同領域,也會有一些天賦或熱情上的偏好,大致偏向一邊卻又有點另一邊的傾向。

所以我們本來就沒有一定只能往哪邊走,天生的差異與對選項的不瞭解反而是在告訴自己其實有第三第四條路。

魯迅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選擇人生志願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們還會不斷成長,不需要此時就詢問「同花打不打得過 full house?」即使覺得目前手牌不好,也不要只想著人不可能變兔子,而是發揮想像力開創新道路,贏得自己人生的牌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