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理財沒關係?》關於我訂閱 Disney+ 一年的那件小事

 

啊~~~~吃飯呀~~~~爸爸的吉娃娃~

一年前 Disney+ 登陸台灣,小時候看 Disney 長大的冷蛋也跟風訂閱了,最近剛好一年期滿,是個好機會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當初會想訂閱有幾個原因,除了童年回憶以外,其實長大以後還是有在看迪士尼、皮克斯的動畫電影,有很多部經典我都很喜歡。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新舊內容可以追,包括也是我以前喜歡的星際大戰,很多朋友愛看的漫威系列,以及更多看第四台轉到會重複播放的電影,或者我剛好沒追到的那幾部片。

價格上感覺也真的不貴,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每個月只要一點錢,感覺很划算,因此就直接訂下去了。

一年過去了,回顧自己這一年來的使用方式,我有一些個人觀察及想法,就趁著這篇《理財沒關係?》系列文章順便記錄一下,也從最近的認真的抗通膨系列文章轉換一下心情。


訂閱了,然後呢?

由於一開始提到的原因,我沒有想太多就直接訂閱一年,然後打開了一片花花世界。

剛訂下去的時候的確覺得新奇,打開網頁四處瀏覽:「喔有這個耶!」、「這續集之前沒進電影院看,現在能補了。」、「那幾部舊的好懷念,之後找機會複習。」

冷蛋不喜歡用手機追劇,對我來說想看的電影劇集還是回家看大螢幕比較舒服過癮,至少是有電腦螢幕時才會打開,我的收看習慣一般集中在吃飯時間,以及一部份的休閒時間。

訂閱 Disney+ 初期主要是補一些沒進電影院看的動畫,以及打開以前看過的短美劇配飯吃,或是看一點國家地理頻道的短片,一集半小時的內容最適合,看電影一次都要超過一兩個小時,因此反而比較少看。

另外生活休閒不是只有看電影追劇,冷蛋喜歡玩遊戲,也會看動漫、網路影片、實況等等,在現代各種休閒娛樂的選擇應有盡有,Disney+ 只是所有選擇中的其中一種。

去年又正好開了部落格,並為自己立下一年 100 篇文章的目標,在正職下班後與假日持續且頻率不低的產出也讓我花費了不少時間精力,利用完整時段看電影追劇的機會又更少了。

訂閱了,然後呢?

然後就是剛訂閱的那陣子看了一些想看的影片,也四處亂晃看了一些沒那麼想看的內容來打發時間,一兩個月過後不再有新鮮感,打開 Disney+ 收看的頻率降低許多。

現在回想起來,或許我買到的是安心感,是一種「我擁有很多影片可以選,哪天想看的時候就可以看」,但那個有心情又有空的「哪天」卻幾乎不曾主動到來。


這麼多內容都不好嗎?

並不是這樣的,Disney+ 有很多精彩的內容,還有很多原創影集與獨佔作品。就像一開始說的,我很喜歡 Disney 經典作品,小時候也被星際大戰吸引,覺得絕地武士使用原力、揮舞光劍很厲害。

也因為訂閱了 Disney+,讓我在朋友的推坑之下看了大名鼎鼎的音樂劇《漢密爾頓》,之後更寫下了三篇心得文章,我甚至覺得光是看到這部在百老匯花幾千元都未必搶得到票的神劇,這一年的訂閱就值得了。

冷蛋的朋友很喜歡漫威系列,我則是偶爾看幾部,但最近也認真地從頭開始將整個系列的故事漸漸補完,也覺得很不錯。

明明就有很不錯的內容,為什麼訂閱下去卻只用來看短片打發時間呢?而且打開收看的頻率還低得嚇人,幾乎把大部份訂閱期間與好內容都浪費掉了?

回頭觀察反思以後,我發現一些缺點與問題。

其中 Disney+ 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介面設計不佳,使用者不易搜尋,這讓我每次打開的時候不容易快速選到自己想看的內容。

而且這類串流平台的內容實在太多了。

內容多難道不好嗎?事實上選擇太多有時反而讓人容易迷失。當我打開應用程式,五花八門的片單通通列在上方,雖然我難得有休閒時間想找一部好片子來看,卻不知道應該挑哪部。

逛了一陣子沒辦法立刻下決定,時間就消耗了不少,顧慮著剩下的時間只好挑一個沒有特別想看,只是覺得應該不難看的短片打發休閒時間,而介面設計不佳更助長了這樣的狀況。

這種狀況幾次以後也容易讓人感覺「Disney+ 的內容好像沒有很吸引人」,剛訂閱的新鮮感一過去,就常常覺得「好像有其他更想做的事」,例如同樣是休閒時間,我比較想拿來玩遊戲。

當然,這不只是 Disney+ 的問題,一大部份也是使用者 (我) 的時間管理與選擇的問題,也是訂閱一年後,最近的回顧反思才讓我有更深的體會。


改變的契機

從一開始嘗鮮期的四處瀏覽殺時間,到訂閱中期的閒置狀態,經過快一年終於碰到了一個改變的契機:由於家人朋友使用率都不高,決定到期不續約了。

前面說買到了安心感,這下可好,只剩下一個月可以看,該研究一下有什麼要趕快看完的內容,前面浪費了超過半年,該來趕進度了!

就像上班工作、上學寫作業一樣,原來休閒娛樂也會有死線哪!於是我想了一下一個月能做什麼,然後決定要好好把漫威的故事追到一個進度。

之前總想著吃飯時間不夠看一部電影,覺得「看電影就是要有完整的兩小時一次看完,才不會破壞體驗」,現在則換了個想法「兩小時的電影也就是兩集的連續劇、四集的短片」。

我開始積極利用上班午餐時段看前半,回家時也因為「想要把後半看完」因此重要程度變高了,會趁著短暫休息時間例如吹頭髮,或者其他事也到一個進度想換個心情時打開 Disney+。

於是最後這個月成了最有好好利用 Disney+ 的一個月,雖然並非每部片都是經典神作,卻是我認真想看的內容,是想要完成目標的一部份。我也有認真休閒享受當下,甚至還獲得了成就感,也開啟了想寫這篇心得文章的契機。

花了快一年,我找到了目前的答案,至於收看結果呢?

漫威宇宙很廣大,系列作加起來有點長,我來不及追完,進度斷在一半 (笑)。


心得與下一步行動

整理一下感想:訂閱一年來只有一開始比較常看,而且不太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比較像在打發時間,中間空窗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最後一個月決定不續約以後才好好利用,找到適合自己的用法。

我發現先有意識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並且利用零碎時間分批推進,才是最好的利用方式,不然只是花錢購買了串流版的第四台。

另外「剩下一個月」讓我認真地思考什麼才是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這也跟前陣子在寫抗通膨文章的思考不謀而合,當資源有限的時候,反而更容易發掘熱愛的事物與潛力。

因此我得到的啟發是「月訂閱」對我來說更適合。

我可以先研究有什麼很想看的內容,想達成的目標,然後花一個月把想追的內容分段看完,不要拘泥於有一段完整的時間才能追劇。

雖然一次訂一年有優惠,但其實大部份時間 (與訂閱費) 是被我浪費掉的,月訂閱反而讓我更珍惜,認真享受自己覺得最重要的內容。

同時月訂閱也讓我更自由,可以在這裡看完目前最想看的內容,之後換到另一個平台看這個平台沒有的內容,或者休息幾個月把重心放在其他想做的休閒,過一陣子有新想看的內容再回來訂一個月。

很感謝這一年的訂閱經驗讓自己學到這些,因此這些時間金錢並沒有白費,而且仍然看到了一些很喜歡的經典內容。

我也已經踏出下一步行動了,事實上我已經續訂閱了一個月,打算把漫威系列後半繼續追完,接下來會用類似的方式嘗試其他平台或串流影片之外的內容,也更明確地發掘並享受自己喜歡的事物。

大家的體驗不一定和我一樣。或許有人就是每天追劇,覺得 Disney+ 上有滿滿的內容都很喜歡可以每天一直看,那麼或許適合年訂閱;或者本來就覺得裡面的內容沒什麼興趣,也許可以把時間資源投入別的平台或興趣,也有可能只是沒接觸過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無論如何,如果和過去一年的我有類似的困擾,或是在其他方面有受到這篇文章一些想法上的啟發,那很開心我的文章能帶給你一些經驗分享與思考的契機。

未來我也會分享其他各式各樣的心得文章,如果有興趣歡迎繼續追蹤,也請幫我分享出去,多給我一些鼓勵喔!


相關閱讀:

《理財沒關係?》Netflix/MyVideo/HBO Go 單月訂閱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