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晚間總提不起勁?還有 3 個你可能沒想過的關鍵時段

工作生活難以平衡?想找回生活感或許有更積極的策略。

並非每個人都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在工作中如魚得水充滿成就感。對過渡期間的大部份人而言,白天上班只是混口飯吃,晚上才有一點自己的生活。

偏偏晚間時段通常短暫、破碎,而且身心都處於較疲憊的狀態,很難好好利用。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分享了幾個晚間立即可用的策略「治標」,也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從白天甚至前一天開始準備」的概念,希望透過良好的睡眠、通勤與午休時段「治本」,找回精力資源與掌控感。

其實還有更多可用的時段,是屬於稍微進階版的應用,推薦給想進一步掌控生活的朋友。建議先嘗試上一篇的 3 個黃金時段,接著再體驗更加全方位提升的威力。

這次,我們來聊聊進一步衍伸的 3 個關鍵時刻。


工作時就做好規劃

通勤時可以做晚間規劃,午休也可以趁機做點準備,但工作中?真的可以嗎?那不是叫我上班時偷懶不專心嗎?

上班當然要認真,但並不代表什麼事都做不了,其實有很多可以使上力的空間。

例如可以做好「今日工作」的規劃,讓自己的工作節奏更順利,減少精力的無效耗損,好好處理完當天的事項就能準時下班。(臨時加班當然不可抗力,常態加班則要另作打算)

到了下班前,也可以提早 15 - 30 分鐘進入收尾,啟動「準備下班模式」。

這不是指死盯著時鐘拚準時打卡,而是可以整理一下桌面、寫個今日完成事項與待辦清單,將當天的工作告一段落。

透過記錄當下狀態與明天需要繼續處理的問題,是一種讓自己放下的儀式,大腦會知道「今天的工作結束了」,而且「已經為後續作了安排與記錄」,晚上可以安心不用掛念工作。

這些行動都是工作的一部份,我們並沒有打混偷懶,而是為了讓工作更順利、成果更完善的行為。

我也理解許多人工作常常被臨時事務插入,尤其老闆還會在下班前交代事項,無法照自己的意思開始啟動下班儀式,但也有一些小技巧能稍微調整狀態。

像是將記錄整理的時間提前抓半小時開始,這樣即使臨時有插單,也能有更多緩衝時間,而且正因為先整理了之前的工作,插單內容也能更快被處理。

也可以練習用短時間快速處理「老闆的緊急事項」,或許是平常建立一套 SOP,或者學習如何應對,例如收到指令時回覆「我會先快速處理初步進度,明天早上可以給出更完整的版本。」

除了這些行動,上班時間真的一分鐘都無法思考下班生活嗎?

我們總有偶爾站起來活動一下,上個廁所到茶水間裝水的時段,或者這些年常常流行「番茄鐘工作法」,每個時段中間會有 5 - 20 分鐘的休息。

這些微時段都可以簡單構思,快速筆記,為自己的下班生活作點準備,這並不代表上班偷懶。

甚至有時候「工作中學到、用到的技能」,我會想想能不能用在生活中,如此一來就連工作時也是在為了生活累積籌碼。(事實上工作本來就該是為了生活,不是嗎?)

全職工作一天至少 8 小時,好好把握其中能使上力的空間,會對個人生活掌控有重大影響。


最精華的早晨留給自己

平日白天上班花光了大部份精力,導致晚上懶懶的難以運用,卻又捨不得睡覺,因為「睡醒以後又要上班了」?

那不妨嘗試反其道而行:既然覺得白天的精力都花在上班很無奈,那就早一點起床,在上班之前做點什麼,一天身心資源最豐富的時刻就該自己優先使用!

當然,這是建立在上一篇「好好睡覺」基礎上的進階策略,否則起床昏昏沉沉,跟晚上一樣沒勁,那就沒有意義了。

晨間時光是非常特別的,因為這時大部份人還沒起床,也還不用進公司「受支配」,是難得整段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精華時段,而且理論上精力剛補充完,只是需要簡單開機暖身。

這樣的時段正適合集中精神,做點有掌控感的事。例如閱讀幾頁書、寫一小段文字、為今天做準備規劃、推進一點個人目標等。

或者可以更簡單,做點伸展與深呼吸、喝一杯水,列出 1 - 3 個今日目標,好好吃個早餐、喝杯咖啡搭配輕鬆的音樂。

要是真的有「報復性熬夜」的心態,也可以改成試試「早起娛樂」,前一天早點休息,第二天早上比較有精神再追一集劇、玩一場遊戲。由於有上班的限制,不會無止盡地玩下去,卻是較高品質的精華休閒。

而且睡醒以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上班,而是自己喜愛的生活,這時會感覺「時間是自己賺到的」,當然一早就有掌控感也會回饋到白天工作與晚間利用,帶來正循環。

也有一點注意事項:剛起床盡量不要接觸手機平板、社群媒體短影音,也不要立刻收信看訊息,不然很容易被外界雜訊打斷思緒,難得的精華時段就沒了。

另外,早起的策略未必適合所有人,有些人天生是夜貓族 (科學研究發現相關基因),但有時卻是由於習慣晚睡造成早上精神不佳,需要一段時間交叉測試會比較能確定自己的狀態。

如果可以,搭配著充足睡眠試試晨間精華策略吧!每天起床先掌控生活的感受可能超出想像。


偶爾出絕招調整節奏

上班時段、通勤午休、早睡早起、以及晚間的幾個策略...在三篇文章中我們很努力思考,把所有時間都嘗試利用了。或許無法立刻翻轉生活,但有機會開始找回掌控感。

但我們終歸是平凡人,這麼多年來的經驗,也知道自己有時就會不小心又陷入混亂瞎忙的狀態,或者生活總有低潮期,這時感覺難有餘力嘗試改變,還可能掉入負面循環。

是時候出絕招了:請個特休吧!

或許不是所有職業都能隨意請假,但如果有自主請假的機會,請務必善用這專屬的權利。

特休,不只是為了逃離上班、被動補血的「事後回復」,而是可以有意識地主動安排,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

當然,如果真的累了,或是碰上臨時狀況需要讓身心好好休養,也可以把特休時間完全拿來補眠或耍廢,但特休還有更多的使用方式。

例如可以整理一下生活環境,甚至調整家裡的布置,設計出更適合目前自己所需的「立體環繞音響」,讓環境的力量幫助自己,不論晚間或其他時段都更自然地專注。

或者就趁難得屬於自己的假日「微出遊」四處走走,不一定要很有規劃,可以搭著大眾運輸到稍微陌生的地方來個小探險,也能找個咖啡廳坐坐,享受輕鬆又有自我掌控感的氛圍。

進一步可以利用特休來個「小專案」,推進一件平常很想做卻沒空做的重要小事,像是整理筆記、規劃接下來短中期的生活與職涯、讀一本為生活帶來意義的書。

還可以在平時就先鎖定近期有興趣的事物,並利用特休時段參與。例如參觀展覽、報名課程講座、參加體育活動等等。

建議特休時減少平常用來打發時間的活動,雖然偶爾追劇娛樂也很好,但一樣要讓自己知道有好好利用時段,不然反而會有「就連自己的特休都浪費掉了」的愧疚感,帶來負面影響。

特休絕招是珍貴且有限的,也可以試著「分段使用」而非一次請一整天,冷蛋過去寫過一篇關於自己「下午請假」的實驗,到現在這還是我很喜歡的策略,推薦給大家參考。

好好利用特休,絕對是幫助自己找回白天主控權的利器,連帶也會讓晚間更有精力!


牽一髮動全身

這篇的內容已經全部分享完了,搭配前一篇的 3 個時段,可以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感覺晚間提不起勁,其實關鍵在於「非晚間」的行動,而且一環扣著一環。

生活很複雜,常常感覺無法自己掌控。或許目前不是每個時段都像冷蛋分享的策略,能夠輕鬆介入,但這麼多時段總有一兩個是可以開始嘗試的。

不需要想著善用「每個時段」,也不要耗費意志力想強硬地改變現狀,而是一次一點點,看哪個時段可以稍微調整,讓自己拿回部份掌控感。

如果渴望改變,從哪個時段開始嘗試都可以,因為這些行動與狀態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最後總會殊途同歸,挑目前最有感覺想做的行動就行了。

祝福大家能透過這些策略,為自己默默加一點能量,逐漸往想要的生活前進。


相關閱讀:

幫助自己善用平日晚間的 3 + 1 個策略

晚間總提不起勁?從 3 個你可能沒想過的關鍵時刻啟動

晚間總提不起勁?還有 3 個你可能沒想過的關鍵時段 (本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