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現代社會選擇好多,但是到底要選哪個也讓人煩惱。 |
冷蛋的部落格經常談投資理財,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要注意「風險」,也早在一開始就寫了「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這種老生常談。
這樣的觀念當然不只能用來投資,平常生活也可以透過「增加選擇」的方式來分散風險,我也常常在各種文章中提到「增加可能性」的好處與各種方式。
而上一篇文章更具體地從頭開始數數字,討論擁有 1 - 3 個選擇時的狀況。基本的結論是,「多幾個選擇」通常能幫助我們更有機會朝著目標前進。
可以繼續往上數了!這篇會延伸上次的討論,也會分享如何在「選擇」這項人生必要的課題做得更好。
選擇多多益善?
兩個選項就能開始比較優缺點,狡兔三窟是古人的智慧,多幾個選擇可以分散風險、增加可能性,那麼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顯然不是,如果今天有 10 個選擇、100 個選擇、1,000 個選擇...
天哪!光想我都頭痛了,要怎麼從 1,000 個選擇中找到適合的?光是花時間一個一個看過去,可能不到一半就想放棄思考了。
偏偏這就是我們現在面對的世界:打開 YouTube, Netflix, KKBOX, Uber Eats, 各種社群媒體,花花世界讓我們目不暇給,卻也讓注意力被分散到完全無法集中。
冷蛋當初剛訂閱影音平台時就有類似經驗,花了許多時間到處亂逛,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結果反而看了一些沒那麼有興趣的內容,邊看還邊滑手機,沒有好好放鬆,只是打發時間。
上篇文章提到「選擇之後後悔」的狀況,在選項從兩個變成三個的時候可能會減輕,原因是二選一可能背負較重的「選錯」壓力,三選一反而可以用中庸之道前進。
但是當選項多到難以一一細看,我們又會開始產生「選擇焦慮」,這麼多選項總有一些沒有這麼好,最好的那幾個會不會藏在我沒注意到的地方?沒有都看過怎麼辦?
太多選擇反而分心
這是一種現代環境下更常出現的心理現象,有個專屬名詞叫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也就是「害怕錯過某些事物」的心理。
為什麼恐懼呢?其實是害怕追不上話題,擔心變成邊緣人,或者沒跟上最新的能力與機會,而成為被淘汰的失敗者等等。
雖然跟選擇本身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社交歸屬及生存本能有關,但卻是由於「太多選擇」處理不來,讓這樣的情況更加惡化。
這些年 i 世代與更年輕的世代正處於這樣的世界,面對無窮無盡的資訊與機會,反而更不知所措。我們打造出更「多元化」、「充滿可能性」的社會,很棒,卻也讓一些人感到無所適從。
而且也不只有 i 世代需要面對選擇難題,其實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有限,越來越多科學證據顯示專注力是一種「有限資源」,還會受到其他議題的影響,讓心思被占據,落入匱乏陷阱。
超過 10 個選擇、有時甚至個位數的困難選項,就讓我們陷入「決策疲勞」,可能乾脆放棄、或是顧此失彼,反而無法朝著想要的目標前進。
因此選擇不是「越多越好」,上篇文章提到《彈性習慣》一書的策略,採用三種水平搭配三種垂直的作法,為一個習慣打造出九個目標,已經有點極限了。
還好這不是隨便設計的九個目標,而是有極其簡單的選項,冷蛋思考時也是採用「先三選一、再三選一」的小技巧,幫助自己降低決策所花費的心力,此外書中也提到同樣的問題,告訴讀者不要設計過多選項。
不要錯估數量
經過一番討論思考,我想可以大致給出結論了:三個左右的選擇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太少會沒有選擇、太多則是有反效果。
當然不是所有事物都這樣,只是可以先把概念放在心上,記得狡兔三窟的魔術數字,碰上各種議題思考時有個基礎,再依狀況彈性調整。
接著要注意的是,面對實際議題的時候必須小心,不要「錯估」選擇的數量。除了太少或太多會造成問題以外,「以為很多」或是「以為很少」也可能讓人走冤枉路。
有時候可能以為自己有很多選擇,其實真正能走的路並不多。
例如當健康出狀況,可以選擇正規醫療、或是選擇各種偏方、也可以選擇乾脆不管他?這些都是合適的選擇嗎?或者其中大部份都只是在逃避問題?
這些年缺工議題持續發酵,有些資方是想要人才、還是想要便宜勞力?在工作型態更多元的時代,勞工想賺錢有更多其他選擇,如果公司仍用過去的思維與條件想挑人,或許就是錯估選擇數量了。
另一方面,也可能有部份勞方認為自己待價而沽,卻不願意持續學習,這樣長期真的有主動選擇工作的實力嗎?或是在現實環境變化下越來越沒有選擇?
走出選擇困境
除了上面「以為有選擇」的錯估,有時候我們也會落入「以為沒有選擇」的陷阱。
最常見的就是前一篇提到的,覺得「只能這樣」的唯一解陷阱,以及看似「只能二選一」的岔路陷阱,很多時候其實只是被自己的思考困住了。
當人們擁有「固定型思維」,缺乏思考與改變的勇氣,就常常容易以為人生注定如此、本來就應該怎樣,於是便落入「以為沒有選擇」的狀態,錯估可能性。
其實只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運用「成長型思維」,那些只能二選一、甚至只有一條路的狀況或許都有其他機會。
也許可以折衷、或是融合、創新,找到唯一以外的另一條路,走出不再非黑即白的第三條路。
這些思考在上篇文章已經有不少討論,也分享了過去的相關文章,這邊不再贅述,如果感受到最近生活卡住了,歡迎再點進連結找找有沒有改變的可能。
錯估選擇有時是連動的,事實上或許正是長期「以為有很多選擇」,讓人忘了要持續成長、保留餘裕,才會在某一天碰上現實需求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好像沒有選擇了」。
這時候,魔術數字「三個選擇」的思考又可以拿出來用。
當維持三個左右的選項,不會太多,可以有足夠的注意力認真評估調整,也不會因為覺得有很多選擇就忘了保持風險意識。
同時這樣的數量不會因為幾乎沒有選擇,只能落入必須犧牲其他事物的惡性循環,在很多狀況下都有辦法幫助我們走出困境。
自訂選擇個數
討論了許多跟選擇個數有關的思考,仍然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我知道選擇個數對生活影響很大了,但現狀如此,我不知道能怎樣開始改變,不是我想要多少,是現實世界就是那樣。」
真實社會有些事就是沒有選擇...現代環境設計就是選擇過多...身為平凡人施不上力,或者感覺許多事已經來不及努力了?
因此文章的最後一段,來簡單分享幾個「可以做的行動」作為參考,讓讀者朋友發現雖然不是每件事都能改變,但我們還是有不少自訂選擇的機會!
- 發現選擇
有時候覺得沒有選擇,不知如何改變,是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這件事很好解決:聽聽別人的生命經驗吧!
例如透過多閱讀吸收不同人知識與經驗精華,很可能會從中找到過去沒思考過的選擇。
- 設計選擇
前篇文章提到的《彈性習慣》這本書,內容在告訴大家如何更輕鬆地養成習慣,但同時書中內容正是「設計不同選擇」的良好案例。
作者的經驗分享讓我知道,透過設計,我們可以「變出」不同選擇,還可以利用這種人性化、符合心理學及科學證據的方式,利用選擇實現理想。
- 創造選擇
魯迅說過:「其實路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雖然比較困難,有時仍然可以嘗試自己創造新的選擇。
或許需要克服不少障礙,可能與現實有些衝突,如果有想達成的目標,評估資源與利弊之後試試看又何妨?當然,能結合現況並保有一定餘裕,才更有機會成功創新。
- 保留選擇
有些選擇目前可能不適合,但仍存於我們的理想中,或許可以想辦法保留這些選項,等到哪天適合發展的時候,說不定能一圓過去的夢。
有很多方式能保留選擇:調整狀態與現況結合,讓選擇部份留存;透過記錄將想法留下 ,定期回顧實現的可能性;為選擇創造微小目標,透過持續的微行動發展更多機會。
- 刻意減少選擇
在一些相對不那麼關鍵的地方減少,甚至刻意讓自己沒有選擇,能夠保留心力給其他重要決策,或是幫助自己更自然地行動。
賈伯斯每天的穿搭幾乎一模一樣,除了建立個人及公司形象,也是為了降低決策疲勞,把注意力用在自己更在意的地方。
當周遭環境只有書本紙筆、文書筆電,少了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甚至沒有網路,沒有做其他娛樂的選擇,便能更自然地開始閱讀、寫作、思考,不必靠意志力對抗心魔。
- 主動選擇
其實上面這些都是自己「主動」帶來的可能性,自己先決定想法、規則,針對有辦法控制的部份做出能做的行動。
例如面對網路媒體,自己事先決定每天使用時段,追劇時先想好要看什麼,或者透過分類疊代 (像是前面提到「先三選一、再三選一」之類的技巧) 快速過濾選項,決定了才訂閱平台,打開時直接鎖定選擇,看完時間到就關掉。
其實我們有好多可以嘗試的選擇,早就超過三項了,但冷蛋選擇在這裡拉長文章篇幅,多給幾種思考及行動的可能性。
這裡不需要多選一,只要針對目前生活不滿意的地方,隨便找一種試試看,說不定就會有改變的契機,當然也能換一種嘗試,或同時嘗試兩三個行動。
就這樣吧!上篇文章小段標題提到:有選擇,就不用永遠「最好」,希望我們都能做出「足夠適合就好」的選擇,並持續朝實現理想前進。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