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

你會記「時間帳」嗎?用三個問題輕鬆找到消失的時間 (上)

時間用到哪去了?寫下來就有機會發現之前不曾注意的細節。

現代人生活忙碌,我們常常想做點什麼卻「沒時間」,明明好不容易點燃動力,想達成某個目標,但光是上班就佔去了平日的大部份精華時段,回家已經沒那個精神了。

不然就是好不容易撐到放假,想要好好放鬆,這次一定要玩到那款遊戲,要追那部最近熱門的戲劇或電影,但時間怎麼莫名其妙的就消失,好像還沒放鬆到,明天又要上班了?我到底做了什麼?

不知道上述的情節大家有沒有類似經驗呢?冷蛋可是親身經歷過不少,畢竟我的正職也是必須乖乖上班的工程師,「自己的時間」聽起來是多麼寶貴的夢想!

但夢想藏在細節裡,只等著我們去發掘。

在理財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要「記帳」來追蹤花費,那麼時間呢?是不是也能利用「記時間帳」的方式幫自己發現消失魔法的真面目?答案是可以的。

這篇文章就透過三個簡單的問題,讓自己開始覺察,或許會發現我不是真的「沒時間」。


時間帳與財務帳不同

想到記帳,一般指的都是收入多少薪水,花了多少錢,現在有很多方便的記帳軟體,甚至有網路銀行提供了消費分析的服務,直接在帳戶裡幫你做統計,可以很快知道大致狀況。

時間帳則有些不同,「記時間帳」沒辦法完全模仿財務帳的記法。畢竟花時間只有支出,卻沒有收入,或者可以說每天都「固定收入」24 小時,也「固定支出」24 小時,不多不少。

想想看如果有人問「今天花了多少錢?」,答案可能是「500 元」,但如果問「今天花了多少時間?」,答「24 小時」雖然正確,卻毫無意義。

當然也不可能回答「今天花了 26 小時」,我們無法提高「時間收入」也無法做「時間儲蓄」,沒辦法說最近比較閒就把時間存下來,之後哪天忙碌可以提取出來花用。

對於時間來說,只記數字是沒有任何幫助的,畢竟「每過 60 秒,就會有一分鐘過去」這句名言廢話不是說假的,所有人的時間數量都是固定的,能做的就是賦予一段時間意義。

也就是說,想要記時間帳,我們就必須記下「花了多少時間做什麼」,要把一段時間跟一個行動關聯,即使那個行動是睡覺、發呆、耍廢也一樣。


三個問題開始覺察

想開始記時間帳不難,只要透過三個簡單的問題就能輕鬆入門:(現在)「在做什麼」(未來)「要做什麼」(過去)「做了什麼」

  • 「在做什麼?」:類似的問題可能像是「我現在在做什麼?」、「我剛剛在做什麼?」、「我正在準備做什麼?」等等,針對當下的行動做確認。
透過這個問題,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注意力被某件事物吸引,例如發現自己正盯著不遠處那群人的行為,或是聽到什麼聲音轉過頭去尋找來源。

當然如果是比較負面的狀況,就是被奪走注意力,例如可能不知不覺拿起手機,正準備打開 App,或者發現正在瀏覽社群媒體、短影音,雖然無聊但手還是拚命滑。

不管當下發現什麼,不需批判也不用隱藏,誠實地記錄下來就好,因為這背後應該有許多理由,其中很可能就包括能讓自己「變得有時間」的契機。

 

  • 「要做什麼」:像是「我等一下要做什麼?」,或者「今天晚上要做什麼?」、「這週末要做什麼」這些都算在內,可以先以一天以內的時間為單位,不要想太遠。

這個問題能幫助自己,開始有基本的規劃思考,更重要的是趁機多認識、了解自己的表面需求,之後才能進一步發現背後的動機。

把要做什麼的內容記錄下來,這是我們「預計要做的事」,跟「實際上做的事」很可能有出入,因此記錄時可以先把欄位分開,之後方便做比對。

如果一時想不到目標,也不用硬寫,但可以偶爾再問自己一次,如果突然有想法了就趕快先記起來,手機 App 或紙本筆記都能很方便地立刻記錄 (如果發現拿起手機 App 就停不下來,也誠實寫下來吧!)


  • 「做了什麼」:「今天做了什麼?」、「這週末做了什麼?」之類的問題都可以,也可以分區段,例如「在公司做了什麼」、「下班晚上在家做了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回顧。

對於沒有記錄習慣的新手朋友,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常常想不起來,這是很正常的。試著回想看看,真的忘了就寫說忘了沒關係,想想下次有沒有什麼方法讓自己記得。

回顧問題是很重要的一步,時間管理的一大重點是「覆盤」,意思是回顧之前的過程,檢討並持續修正,這篇分享是新手入門,不需要檢討太多,只是先讓自己體驗一下覺察的力量。

如果一直想不起做了什麼,或是感覺什麼都沒做,很可能就是個覺察的開始,這是讓人覺得「沒有自己的時間」的因素之一。

隨時想到就問問自己三個問題,答案都先記下來就好,不用太嚴謹,也不用急著改進什麼,我們的重點是先好好幫助自己觀察現狀,而不是要立刻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既然是記「時間帳」,按照時間順序列下來是個很合理的形式,有類似形式的日誌、記事本或 App 會是不錯的輔助工具,但隨想隨寫也無所謂,重要的是開始記錄。


中場休息

這邊快速複習一下本篇重點,三個簡單好記的問題,想到就問問自己,然後把答案記錄下來。
  • (現在)「在做什麼」:快速覺察當下,提醒自己正在花的時間是用到哪去了;
  • (未來)「要做什麼」:嘗試規劃目標,找到對自己可能有意義的花時間方式;
  • (過去)「做了什麼」:練習覆盤基礎,核對實際結果幫助自己理解目前狀態。
雖然還有更多內容想分享,但篇幅過長,可能會讀到後面就淡化了目前的重點,三個問題是需要時間練習的,我希望有興趣的朋友現在就可以開始。

因此這篇文章要中場休息了,其他內容我會留到下半篇,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繼續閱讀。

這兩年的 AI 大語言模型最擅長文字接龍了,只要列出提示詞,電腦就會嘗試接出答案。雖然我的文章讀者應該是人類 (笑),但就讓我們嘗試向 AI 學習一下,說不定是個思考的好方法呢!

文章最後用一段提示詞結束,希望能幫助你開始思考!

 

你讀這篇文章前在做什麼呢? 
  我本來在   ,然後   所以      

 

你等一下打算做什麼呢? 

  我想利用時間    ,希望能       

 

你記得昨天晚上做了什麼嗎? 

  嗯... 我昨天本來想   ,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