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交換事物時,只會用一招常常是要吃虧的。 |
人生中想要的很多事物都是一種「交換」,錢只是其中一種交換媒介。事實上過去沒有貨幣之前,人們都是以物易物。
冷蛋試著回到這種「交換」的本質,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這麼努力追求「錢」,想從這個角度看看理財是怎麼一回事。
從交換的角度來看,我們平日在做的事其實像是「時間與精力」→「錢」→「事物」→「生存與快樂」,錢只是在中間扮演一個方便交易的角色。
那為什麼我們想賺大錢呢?從上面這個「公式」來看,是因為很多錢可以買很多東西,然後就能保證生存、還能獲得很多快樂,我們要的其實是後面的這些。
前一篇文章討論到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花時間賺錢,也就是「時間與精力」→「錢」的交換,在這部分冷蛋做了一些分享,原來細節沒有這麼單純,還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這篇文章則會針對後半部,也就是「拿錢交換快樂」的部份做更多討論,歡迎你立刻加入一起思考的旅程。
錢未必是最好的媒介
錢可以買到快樂嗎?調查研究指出「有錢確實會快樂」。隨著年收入上升生活的滿意度會增加,但超過一定數量之後,更多的錢卻無法繼續讓快樂程度上升,甚至可能下降。
都開了理財部落格,冷蛋當然也是愛錢的,我沒有要講什麼「有錢也買不到快樂」的屁話...呃...等等,先讓我把這話收回去...
的確有這種案例存在,但我不是否認錢的優點,只是想要把錢以外的更多資源考量進來。
我覺得有時候覺得錢不夠用,或許是因為認為想要的東西都只能用錢來交換。
還記得有人用一根迴紋針交換到房子的故事嗎?當然這只是一個特例,冷蛋不是叫大家跟著照做就買得起房了,這通常只有一開始想到的人有機會成功。
但現代仍然是可以以物易物的,事實上也很多人這樣做,例如不少學生或社會人士會做語言學習交換。
重點是不一定所有東西都要「花錢買」,我們身上還有其他資源可以做交換:家中不用的二手物品、自身的經驗知識、特別的才能、一顆開放有創意的心...
當意識到我們其實不只擁有「錢」,而是有更多可能的選項,路就變得寬廣了,實際上自己比所想的還要「富有」資源。
而且有些東西真的就算有錢也不一定換得到,例如億萬富翁在台北住豪宅、有專屬司機及千萬名車,但出門一樣可能常常碰到塞車,即使再有錢也很難有專屬通行的權利。
反過來很多小資族買不起房、養不起車,但出門搭個捷運,居然準點抵達不會塞車,還有專屬司機或無人駕駛的上億元車廂及軌道讓你花個銅板價享用!當然,要跟別人擠就是了 (笑)
有時候真的有錢買不到的東西,例如限量排隊名店的商品,或者我們必需付出更多的錢才能交換到,這時要是有其他方法媒介,可能就比用錢買更划算,也能省下一些錢。
在這裡,理財是什麼?我認為是透過學習,意識到自己擁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資源,並聰明地使用正確的媒介做交換。
花錢或不花錢?那是個問題
經過上一段的討論,我們得知兩個事實:「有些東西就算有錢也不一定換得到」以及「有些東西其實不用花錢也能換到」。
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時候該用錢買東西?什麼時候該動用其他資源,把錢省下來比較好呢?
這或許要看我們目前有多少錢來決定。如果有多到足以隨意花用的金錢,那有時候的確可以少思考一點,錢是方便的媒介,很多時候多花一點錢也能達成目的。
但如果我們想都不想,一律用錢解決,那的確容易陷入「錢不夠用」的窘境,因為方便的代價常常是較為昂貴。
大家有買過外幣嗎?就算沒有也知道貨幣兌換時需要手續費吧?或者學過一些基礎理化,知道能量轉換的時候一定會消耗一部份成為無法利用的熱能。
我們的交換公式就像能量轉換,看看「時間與精力」→「錢」→「事物」→「生存與快樂」這個式子,中間經歷了數次交換。
花時間精力交換金錢,中間會有一些你可能沒仔細想過的耗損,例如上班通勤的時間不算薪水、公司付給我們的薪資要繳稅等,我們沒辦法拿好拿滿。
用錢方便地購買事物,其中會經過一連串被抽成的過程,例如買菜經過大盤、中盤到零售的價錢累積,吃外食除了食材成本還有人力、店租、水電瓦斯成本。
從享受事物到獲得快樂有沒有能量耗損呢?其實也有,當我們花不少錢買到東西,搞不好還得面對事物與當初的期待有落差,或者浪費辛苦賺來的錢的罪惡感等等。
反觀有些人過著更自然純樸、自給自足的生活,為什麼他們看起來雖然少了許多物質享受,但很快樂?不太富有,卻很富足?我們卻要辛苦賺錢,再花大錢去體驗那些自然的生活呢?感覺不是本末倒置嗎?
當然有些東西用錢買比較划算,俗話說「免錢的最貴」,我們可以動動腦,思考一下哪些事物比錢更珍貴,能用錢換到 (甚至是感覺比較多的錢) 是值得的。
或許是自由、可能是時間,也許是體驗、抑或是回憶,或者是別人一輩子的經驗...
這麼看來,理財像是學習值不值得花錢交換的智慧,避免錯誤的交換方式造成大量耗損,透過交換到更有價值的事物來讓自己的人生增值。
更進階的交換思考
經由前面的思考,我們已經知道過度追求金錢缺犧牲了自由、時間和快樂是很划不來的,因為之後還要再花錢去買快樂與自由,這是至少兩次以上的「能源轉換」。
這樣不僅多此一舉,浪費更多「轉換費」,考慮上金錢還會面臨通膨問題,最後獲得的還比直接以物易物更少,難怪花上更多心力錢也不夠用,還更不快樂。
反過來如果能在基本生活之外利用一些錢交換部份自由與快樂,再透過自由時間與快樂的情緒,創造更多能持續累積的成果,長期複利效應反而有機會讓自己更「值錢」。
這不代表會比較「輕鬆」,但卻是一種更高階、常被忽略的「交換」。
《原子習慣》書中提到:「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因為許多壞習慣的立即結果會讓人「現在」很快樂,反之好習慣的立即結果常常看不到成效,還讓人辛苦。
現在的穩定,或許是用未來的可能性交換來的;當下的滿足,或許是拿長期更大的快樂交換來的。
當我們有「多的時間與精力」,能夠拿去交換「其他可能」時,必須思考如何好好利用,我們可以交換「當下的快樂」,也能交換「成長的可能」,當選擇交換一件事物時,同時表示放棄了交換其他事物的機會。
有些事物是有時效性的,現在交換,效果最好。未來如果想要換到一樣的事物,可能要付出龐大的代價,甚至沒有選擇、無法交換。
也有些事物是無價的,買不到也交換不到,浪費掉就沒了,例如時間並非隨時都能用金錢買到的,我們只能偶爾花錢省時,大部份時候寸金難買寸光陰。
也例如《鋼之鍊金術師》「等價交換」原則的諸多案例,像是肉體、靈魂、愛情等,這些基本上難以交換,你要付出多大代價才能換到渴望的一切?又有什麼可以輕易打破「等價交換」原則,不用代價就能獲得?
理財不是只理「錢財」,而是理整個人生。
知道自己有哪些資源、哪些目標;要拿什麼交換、必須付出多少代價、又會獲得什麼;哪些交換值得、哪些事物無法交換、該怎麼做取捨...
希望這篇文章讓你從不同角度認識理財,至於冷蛋想透過文章交換什麼呢?我想在寫文章的過程與完成文章時就已經換到了。
當然能夠換到你的按讚分享追蹤、回饋與鼓勵會更好啦!(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