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2023 外出取材心得 — 快樂出遊經濟學

出去玩很開心但也很花錢!要如何用有限的預算開心出遊呢?

上個月冷蛋剛結束一趟精彩的出遊行程,那是一段精緻又豐富的體驗,直到今日都還有一部份的心留在外面,想再踏上旅程回到那段快樂的時光。

既然如此就來寫個心得吧!一方面幫助自己記錄,順便讓心情跟著回想的過程再次體驗美好的經歷,另一方面也讓這次的經驗成為未來旅程的參考。

如果你也剛好喜歡旅遊,或者跟我一樣身為小資族,經濟資源有限又渴望一趟難忘的旅程,說不定這篇文章能提供一些想法。


金錢能買到快樂

有錢快樂嗎?說實話應該滿快樂的,這不但符合直覺猜測,這些年也有更多大數據科學實證,詳細闡述了「多少錢」與「多快樂」之間的關係。

這次的旅程,設定的目的就是好好享受,相較於冷蛋之前的出遊經驗,這趟花錢比較不手軟,也因此體驗到不少「花錢的感受」。

有錢是真的能買到一些快樂、舒適與特別的體驗,寸金也能買到寸光陰。

例如這次從家裡來回機場是直接叫車,當然花費比自駕或大眾運輸貴一點,但不用自己拖著一堆行李,也不用自駕考慮停車問題,去程在車上開心地期待,回程也舒服地休息,省下許多體力與時間。

這次也訂了幾間比較精緻的旅館,在一天玩累之後能夠好好休息,或者享受旅館本身就是行程的一部份。當然,代價是住宿費用比較高,但或許很值得。

這樣花錢很「快樂」,但付錢時也會「心痛」,畢竟小資族的資源有限,不能真的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不過如同之前文章所說的,這次的旅程目的、心態及預算都是在事前認真規劃與努力下生出來的,因此我真的可以在一定程度內「隨便花」,花得心安理得又開心。

而且因為這次體驗過「花錢的快樂」,也會為了未來再次享受而努力,事實上,我已經開始為了下次的目標實際行動存錢了。

與此同時,我也提醒自己要懂得知足、也要顧好當下。不要為了貪圖現在而犧牲將來,也不會為了總有一天的想法而忽略目前的生活,成為錢的奴隸。我也有適合的理財方式可以兼顧這些目標。


聰明花錢更快樂

有錢可以買到快樂,這我們都同意,但現實是殘酷的,「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

真的完全沒有多餘的閒錢的話,那也沒什麼好談,只能好好賺錢存錢了,那麼如果努力存了一些錢,想要有一趟開心的行程,有沒有什麼小訣竅呢?

當然有,花錢很快樂,但錢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應該「聰明花錢」,利用有限的資源來讓自己的體驗更好。

這不完全意味要追求最高的 CP 值,而是適當規劃,搭配一些有趣又符合人性的方法,接下來讓冷蛋提供一些心得。

首先要思考,這趟旅程自己想要的目標與形式等等,如果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才能針對目標做出適合的規劃,包括預算及其他資源都一樣。

例如省錢出遊的玩法是機票住宿不重要,只想要盡量壓低金錢成本,憑自己的精力與時間跑好玩滿;或者沒有特別目標,不想做功課,希望臨時隨興決定下一步。

也可能是想要慢遊,找個好的飯店住幾天,享受慵懶放鬆的氛圍;還是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想要在重點目標深度旅遊、自我探索;當然也可以什麼都不想,直接跟團搭遊覽車四處走馬看花。

這些都可以,但規劃的方向都不太一樣,在資源有限的狀況必須有所取捨,所以需要事先有個大方向,才能將金錢與其他資源用在刀口上。

再來就是針對旅遊目標做功課了,如何比價、買便宜機票或住宿、交通票券與景點門票等等的課題,網路上有一大堆的資源,適合自助客好好研究一番。

就算是隨興出遊,可能還是得有一點基本的規劃;即使什麼都不想管決定跟團,也得挑個好旅行社,才能降低花了大錢還踩雷的狀況吧?

冷蛋這次的旅程就是在做了各種功課之後規劃出來的,成果也很滿意,雖然上一段說這次花錢較不手軟,但這正是因為做功課將一些花費壓低,才剩下更多「隨便花」的額度。


冷蛋的金錢魔法

前一段說的是大方向的概念,有旅遊經驗的人大部份也很自然地這麼做了,那麼這段就讓我分享自己在做功課時,比較少看到網友提到的個人小訣竅,這些訣竅是我在學習投資理財時接觸到的概念。

其中一個訣竅是在旅遊規劃上可以使用「混搭」的方式。複雜與簡單混搭、昂貴和便宜混搭、重點跟配套混搭、認真及輕鬆混搭。

例如這次的旅程,有幾項是真的很想好好體驗的重點目標,那就砸下重本 (金錢與時間都是) 排進行程吧!像是在一間渡假村、溫泉旅館好好住個兩三天,享受氛圍與體驗。

接著,其他時間用比較簡單便宜的住宿來平衡花費,也不用在簡單的飯店待多久,就簡單睡一晚然後把時間拿去其他景點走走逛逛。

或者一個重點行程可以排久一點慢慢做深度旅遊體驗,不要走馬看花,再搭配一些輕鬆的備案,有額外時間可以去逛逛不會空掉尷尬,但若是想留多一點時間給重點行程時,刪去也不心痛。

類似這種的混搭方式,有助於讓整體消費與其他規劃都更合乎期待與預算,其實背後的原理正是冷蛋從剛開始寫部落格文章時就經常提到的「八二法則」與「分散風險」,在理財實務上也就是「資產配置」的概念。

在旅遊的規劃上使用資產配置,並不是針對所有細節斤斤計較,極大化快樂與支出的 CP 值,而是把較多資源投注在最渴望的目標上,為整趟旅程提升重點體驗。

順道一提,建議在旅程的最後規劃一項令人滿意的行程,因為這會讓整趟旅程有一個好的結局,而這樣的結局更容易在心中留下美好的感受。

提升重點與結局的快樂,是應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的「峰終法則」(Peak-End Rule) 概念,上述的規劃方式將會提升整體旅程的體驗記憶。

另外一個訣竅,規劃旅程時可以嘗試在不同時機點付款。付的錢或許一樣多,但在不同時間付款,快樂程度卻可能截然不同!

這是花錢的心理學,利用了人「不理性」的感受,或許是有點「自欺」的手法。

例如在出發之前就先為預訂好的部份重點行程結帳,或者像是跟團的人一開始就把大部份的錢先付清,不要在旅途中一項一項付款。(當然,要小心不要爆預算)

因為每次要付錢時 (尤其是掏出現金),人們會感受到「花錢的痛苦」,會不斷煩惱評估當下的花費是否划算值得,但當大筆消費集合成整體,人的腦袋不容易計算價值,只會痛一次。

如此一來,在實際出遊的那個當下,我們會覺得那些最開心的重點行程是「免費的」(實際上當然不是),因為已經結清了,當下只要認真玩,不用煩惱錢的問題。

當然,也可以使用信用卡之類的方式,在刷卡的當下先享受,等到帳單來了再煩惱。

要注意的是,這種訣竅是「有危險」的,因為它們減低了人「花錢的痛苦」,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花更多,對長期財務規劃不利。

但如果搭配事前的理財預算規劃,本來就有一筆我為了旅行而存好的費用,而自己其他部份的規劃不受影響,那當然可以在預算內盡情花用。

冷蛋這次的旅程就是如此,在正確理財規劃的前提下,搭配行為經濟學的一些小撇步,讓我的與旅程開心充實,荷包君也仍在掌握之中。

我不是追求極致的 CP 值,付的錢不是最少,而是享受合理的花費,創造美好的人生體驗。


想要快樂,只有錢還不夠

這篇文章的主題圍繞在有限資金下的出遊,可以如何聰明花費,增加快樂的體驗。但光是規劃如何花錢還不夠,還有許多其他種類的資源,也能使用類似的概念。

像是「時間」當然是很有限的,短短的出遊期間想要玩好多地方,卻又有一些地方精彩到適合多花一些時間好好享受,還要顧及吃飯、搭車、迷路等狀況。

因此時間上一樣可以利用上一段所說的方式,做「時間資產配置」規劃,保留餘裕才能有彈性地應對各種需求。

例如有些車站、有些景點交通大到會迷路,就算事前做過功課也沒用,要實際到當地才會遇到問題,這時候要是時間排太緊,就有延誤行程的可能,甚至是錯過班機之類的重大狀況。

行程規劃很重要,但出遊終歸是要開心的,不一定要全部照規劃走,可以視情況臨時修改、刪去行程,保留更多時間讓自己慢下來好好享受。

另外自由行的朋友,視狀況可能每天要走路 10 公里以上, 20,000 步是基本,甚至要背著重物拉著行李邊買更多歐咪呀給。

所以「精力」當然也是需要好好規劃的有限資源。

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玩得更盡興,這可能從出遊之前就要照顧好身體,甚至適度運動增強體力。

而出遊當中興奮之餘也要注意自身狀況,為了接下來更多的行程,可以適時休息讓身體回復到較佳狀態。

還有更多小撇步能讓旅程更精彩,像是入境隨俗或逆向思考。

例如為了玩可以早起早睡,才有更多時間與心力,也符合目的地的作息時間;但有時也可以反過來,大家往哪裡去,自己就反著走,避開人潮體驗更好。

也不妨嘗試當地的特色,例如就算平時有習慣的飲食選項,這時不妨體驗一下其他地方沒有的,說不定會愛上;有時候則是打保險牌,確保某些時刻的體驗是滿意的。

這些都可以使用「資產配置」的概念來規劃,也能讓旅程跟想像中的一樣開心、甚至更多驚喜。

聊到開心的出遊,不小心文章長度就超標了 (笑),希望這些內容能帶給期待一趟快樂出遊的朋友一些想法,我也要繼續為下一趟旅程努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