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放一天假「損失」多少價值?我又能產生哪些價值? |
台灣剛經歷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颱風山陀兒,罕見的路徑和速度幾乎沒有先例,難以預測,讓人不敢大意。
大多數人放了一個看起來像「撿到」的颱風假。許多地方感覺似乎無風無雨,有人開心地趁機出門逛街唱歌,也有人在家追劇休息。
北部連放了兩天假,少數地區真的暴雨淹水,即使颱風已經散了仍持續受到豪雨侵襲;南部的確首當其衝,一口氣放了四天假,加上週末連假甚至要比年假還長了,卻也不是每天都大風大雨。
如此特殊的狀況也引發不少討論,有些人認為不該放這麼多天假,會讓台灣損失許多產值;當然很多人開心地享受這預料之外的假期,但也有些朋友反而困擾這樣的假期打亂步調。
藉由這次的颱風假,閒聊一下相關的觀察與想法,讓我們一起想想颱風假的「價值」。
價值的順序
首先,碰到自然災害,對於「人」來說,我想最重要的應該還是生命吧?
人命是無價的,颱風假或許會損失一些、甚至很多產值,但如果考量更完整的機會成本,把人命與人一輩子可以造就的價值相比,那這種預防性的颱風假,或許適合從寬認定?
雖然許多人感覺無風無雨,但我們也看到真的有不少地方,被狂風暴雨摧殘。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評判該不該放假感覺很容易,就像買股票看著歷史線圖模擬買賣,大家都是股神。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沒辦法預知未來,這時候風險的概念就很重要。想像一個機率非常低,但要是真的碰上,就會瞬間摧毀人生的俄羅斯輪盤,相信大部份人不會選擇去玩。
因此對於這次的颱風假,就保障生命的角度,我認為有其價值存在。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在心中對於不同價值有自己的「排序」,哪個重要、哪個隨意,影響了我們的行動與看待世界的視角,也造就了多元的社會。
這次關於颱風假大家有各自的看法,或許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畢竟山陀兒颱風的行徑的確罕見,沒有人能準確預測。
颱風消散了,但有一些地方已經受創或者還在受創,重要的是看清楚真的有發生的災害,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經過討論與思考,讓下次有類似狀況時可以做得更好。
記取教訓持續覆盤,讓未來的判斷行動更完善,是另一個重要價值。
常態或是特例?
先考慮過最重要的「生命的價值」之後,我們當然還是要面對現實生活,也就是必須「長期生存」的價值與成本。
畢竟人每天都在面對可以控制與難以預測的風險,要是擔心出門上班可能碰上交通事故,就永遠待在家裡,那的確不切實際。要在真實世界生存,必須衡量過後承擔「合理的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颱風假有一個訂好的規則:預測風力與雨量超過某個值,就達到停班停課標準;如果預測風雨不強,為了長期經濟發展通常還是會正常上班。
當然訂好的規則不是死的,沒有辦法應對所有可能的狀況,畢竟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颱風,因此就像上一段討論的,有時候還是必須謹慎考量,小心為上。
可是也有人說「停班一天損失的價值,是以億來計算的」,這麼大的數字,聽起來很驚人,會不會因此就變得沒有經濟競爭力,甚至因為幾天沒產出就影響生活呢?
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看清楚背後更根本的狀況。
颱風在台灣是一件罕見的事嗎?其實不是,而是大家習以為常的自然天氣狀態,長年以來每年總是會有好幾個颱風朝著我們來,雖然不是每次都會帶來影響,但總有幾個需要謹慎以對。
也就是說,這次山陀兒颱風的狀況比較罕見,或許能說是少數「特例」,但「颱風假」對台灣人來說是「已知」,可能每年就會有個幾天的「常態」。
2% 的餘裕
颱風可能算是一種「未知的已知」,我們不知道哪時候來,無法預測準確的路徑與風雨帶來的影響,但活了這麼多年也已經碰過幾十個、幾百個颱風,這一點都不稀奇。
既然這是已知會發生,但我們無法控制的狀態,那麼就該想辦法讓自己有應對的「餘裕」。
以颱風假來說,或許就是要讓「每年放個幾天」也不至於帶來太大的影響。
一年有 365 天,工作日也有 250 天左右,假設一年有 5 天左右的天災假,用來應對像颱風、地震這樣難以控制的自然現象,5 / 250 是 2%,也就是佔一年工作日的 2% 以下。
聽到「放假一天損失幾億」似乎很可怕,但換成上面的思考,就是「因為無法控制的自然現象」,一年少了不到 2% 的工作日。
既然天災無法控制,這就是平常應該先準備好的彈性,要是連每年 2% 的餘裕都沒有,放幾天假會影響生存,那不管是個人、企業,甚至是國家,這樣的體質都很危險。
某次颱風該不該放假,或許處在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的想法,但平時就「保有餘裕」這件事,是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的思維,這樣的風險觀念我想是很有價值的。
重點是「我」的價值
這次颱風假,冷蛋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宣布第二天颱風假、甚至南部宣布到第四天颱風假的時候,周遭許多朋友的心情很矛盾。
還記得小時候放颱風假是一件多快樂的事情,不用去上課可以在家玩,最好是每天都放假。出了社會進入公司,有時即使疲勞也未必能隨意請假,覺得有颱風假真的是撿到的小確幸。
但這次聽到「明天又放假」,卻在社群上看到不少朋友大喊「不要再放假了」,實在是讓我印象深刻。
事實上我可以體會這樣的心情,出社會背了工作與家庭責任以後,有時會在工作上找到一些「樂趣」、「成就感」,或至少是「該好好做完的事」,有新生家庭成員的朋友甚至覺得帶小孩更累。
這時候連續的颱風假,打亂了我們原先的安排,不能好好做計劃中的行動,之後反而要額外花力氣補完,還未必有加班費,事實上冷蛋最近的正職工作進度也幾乎做不完了。
看來我們也因為換了位置而換了腦袋,體會了跟過去不同的思考觀點。
不過就像上一段說的,有時候許多事我們無法控制,像這次突然的颱風連假就是如此,這時候不管是開心或抱怨,能做的也只有自己能控制的部份。
聽到「停班一天損失很多產值」,其實讓我意識到「那表示我的一天很有價值嘛!」
在上班日,通常這些價值是提供給了公司,公司則是用薪資的形式回報給我。那這個意外的颱風假期呢?我能提供什麼價值?或者我能獲得什麼價值?
例如可以趁著假期多陪陪家人 (當然照顧者要辛苦一些了)?或者利用假日做「對自己有價值」的事,自己提供價值給自己?
當然也可以「認真放鬆」,不要白白放空幾天,忘了發生什麼事,還在擔心其他事而弄得兩頭空。
或者也能趁著假日調整規劃,接下來返回工作岡位時可以怎樣迎頭趕上進度,減低被意外狀況打亂的影響。
重點不是颱風假,而是我們本身的價值。好好珍惜難得的假期,把握時間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那我們的颱風假就很有價值。
分享了一些想法,重點在於許多人容易只想到颱風天「損失的價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幫助一些朋友更聚焦於「能獲得的價值」。
你的一天帶來 / 獲得多少價值呢?希望這些內容能讓你發掘一些之前沒注意到的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